阅读提示
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占比达21.8%。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个人和集团办博物馆的实力和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当下民办博物馆却普遍无法走出“建馆容易维持难”的困境,屡屡遭遇“独立经营”难题,加之缺乏一套完善的扶植民办博物馆成长的机制,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成本压力过大,徘徊在关门的边缘,而“以馆养馆”的经营方式对于大部分民办博物馆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即。
自1996年马未都创建国内第一家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不知不觉中,民办博物馆已经在中国走过了20年的历程。
与国有博物馆不同,民办博物馆是由社会力量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依法设立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它们或者由个人创办,或者由企业出资创办,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民办博物馆往往面临供血不足的情况,以致于不得不在夹缝中艰难前行。
藏有金饭碗,却饿得没饭吃——这似乎是当下民办博物馆的真实生存写照。
民办博物馆缘何陷入运营困局?除了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救济,民办博物馆又该如何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以馆养馆”的运营模式。
建馆容易维持难
自马未都1996年创建观复博物馆,近20年间,民间收藏群体不断壮大,民办博物馆创建热情随之高涨。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占比达21.8%,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
创建于1999年的天津泉香阁钱币博物馆,是天津第一家家庭个人收藏博物馆,馆内展出了3000余种、万余枚中国历代货币及若干与钱币文化相关的物品。
该馆馆长王定祥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民办博物馆尤其是私人博物馆的创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社会、单位乃至家人。
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个人和集团办博物馆的实力和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民营博物馆却普遍无法走出“建馆容易维持难”的困境,大部分民营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成本压力过高,徘徊在关门的边缘。
“民办博物馆办得好与坏,政府支持相当重要。”王定祥如是说。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民办博物馆的规范、扶持政策。其中,2006年开始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2010年1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7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强调将对民办博物馆加强扶持,包括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等。去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进一步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在博物馆的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博物馆。”
虽有政策支持,但却难掩民办博物馆的艰难。
泉香阁钱币博物馆原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卫国道,但由于原馆处于新修地铁干线上,博物馆只能搬迁。“政府部门就只给个日期,几号之前得搬走。但是大大小小藏品那么多,却不是说搬就能搬的。”王定祥无奈地说。
王定祥告诉记者,博物馆迁馆一共搬了300多箱东西,对于没有企业财力支持的个人藏馆来说,这并非易事。
事实上,即使像观复博物馆这种颇具规模的民办博物馆,也是屡屡搬迁。从北京琉璃厂搬迁到北京南小街竹竿胡同,再到朝阳区金盏乡,观复博物馆自开馆后数易其址。
有业内人士分析,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博物馆,一般不能经常搬迁,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积淀和经营。
资金困局更为棘手
相比于经常搬迁带来的麻烦,资金上的压力对民办博物馆来说更为棘手。
王定祥表示,多数民办博物馆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有的则是靠企业在背后支撑。泉香阁自创建就实行免票,运营费用几乎完全靠个人承担。
“日常费用就靠我自己的退休金,房子是我自己的,免去了租金这方面开销。说白了,办馆就没想着盈利。”王定祥表示,国有博物馆有政府财政支持,可以负债经营,但民营博物馆不能。“你不买电,就停你电;你不买水,就停你水;民办博物馆,全得靠自己。”
不仅泉香阁,其他民办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目前也少有可盈利的成功案例。
以上海多伦路文化街为例,虹口区政府将当地的名人故居修缮后,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了筷子博物馆、报纸博物馆等数家民办博物馆入驻。但近年来,由于运营成本较高,资金不足,不少博物馆或者关张,或者将场馆部分出租经营,以维持生存。
谈及此事,在上海出生的王定祥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多伦路上的不少博物馆已经卖起小饰品、小玩意儿,‘挂着羊头卖狗肉’。可是不把场馆出租出去,他们就没法生存,慢慢地就变味了。”
不同于泉香阁这样的个人藏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天津粤唯鲜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由于有背后企业来依托,资金筹集对此类博物馆并非难事。以中国紫檀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占地25000平方米,创建时投资超过2亿元,每年的运营成本高达上千万元。
在这背后,依靠的是集团公司的“输血”。中国紫檀博物馆一直被富华集团的国内外房地产项目“供养着”。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表示,民办博物馆运营费用很高,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民办博物馆往往很难盈利,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保障支持。
需要多方合力破解难题
或许正是基于民办博物馆普遍缺少自造血功能的大环境,马未都放出豪言——“全国有几千家博物馆,我们是不依赖政府拨款、不依赖其他企业拨款,惟一靠自己来运营的博物馆,而且进入了良性循环。”
据透露,观复博物馆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块:一是门票收入;二是观复博物馆为社会提供服务获得的盈利,如文物鉴定、场地出租、会员年费等;三是品牌输出,观复博物馆哈尔滨分馆实为哈尔滨地方政府全资拥有,但当地政府向他们支付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复博物馆的盈利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民办博物馆:一是观复博物馆颇具规模,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观复博物馆能够借助马未都个人的明星效应,其他民办博物馆则不具备这样的要素。
但观复博物馆采取的“理事制”和“会员制”却值得大中型民办博物馆借鉴。成为博物馆的理事和会员,需要每年缴纳一定费用,但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同时理事可以对博物馆提供不定期的赞助。这对于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依赖、解决博物馆的运营经费难题作用明显。
因此,在民营博物馆屡屡遭遇“独立经营”难题的当下,加之目前缺乏一套扶植民营博物馆成长的机制,“以馆养馆”的经营方式对于大部分民营博物馆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即。
事实上,国外私立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当广泛。除了门票收入和会员费外,还包括政府拨款、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与博物馆相关的各类纪念品的销售等多种收入。这对于国内民办博物馆的自我造血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曾表示,解决民办博物馆的资金困局需要创新思路,政府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进行资金上的支持,是比较可行的方式。比如通过政府出资,支持民办博物馆申办特色展览。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指望国家将民办博物馆全部‘包养’起来是不现实的。”国家可以制定符合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使民办博物馆能从事相关文化产业来获取资金,减免一定税收,采取灵活政策,允许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共存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