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光明日报》第12版《人物周刊》上,有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采写的《夏征农:“战士”、“书生”、辞海主编》一文,文中有一段话:
“1998年6月的一个夜晚,95岁的夏征农还在伏案。突然,电话铃响了。夏征农拿起电话,那端传来江泽民总书记的问话。他问夏征农:‘为什么《康熙词典》收词有4万多,《辞海》只有1万多?’夏征农答道:‘因为《辞海》是面向大众的普及型、实用型工具书。因此,一些冷僻的、专业性很强的词就不收了。我们还准备编一部《大辞海》,供学术工作者使用。这里的收词就多了。’”
笔者孤陋寡闻,过去只知道有《康熙字典》,还没有听说过在我国的辞书史上有一部《康熙词典》。笔者的专业是政治学理论,为了弥补自己可能在这方面出现的知识缺欠,于是赶紧查找有关的工具书。笔者查找了《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修订本的合订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989、1999年版的缩印本)、《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2月第9版)和《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这几部工具书上都收有《康熙字典》条,但遗憾的,都没有关于“《康熙词典》”的任何信息。我想,如果在我国的辞书史上真的有过一部《康熙词典》的话,那么,我所查找的这些工具书上,是应该收录的。因此,我初步的判断是:在《夏征农:“战士”、“书生”、辞海主编》一文中,赵兰英同志是把《康熙字典》误作为原本就不存在的《康熙词典》了。
但细究上引赵文那段话中的其它内容后,我又感到,问题似乎并不是这样的简单——也就是说,赵文中的问题,并不只是把“字”误为“词”这样的一字之误。因为,赵文中还有“《康熙词典》”“收词有4万多”,而“《辞海》只有1万多”的词句——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事实是,第一,《康熙字典》是只收字,而不收词语的,它共收47035字,而不是“收词有4万多”;第二,新《辞海》1979年版收词91706条,1989年版收词12万余条,1999年版收词122835条——不知赵文中所说的“《辞海》只有1万多”词的根据从何而来?夏征农同志是继舒新城、陈望道先生后,《辞海》的第三任主编,对《辞海》了如指掌,赵文中出现这样的差错,实在是不应该的。
根据赵文,上引有关内容,是转述,转述的是1998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给夏征农同志电话中的内容;这一内容,可能是赵兰英同志在采访夏征农同志的过程中知道的,原话也可能如此(毕竟夏征农和江泽民同志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夏的记忆也可能有误)——但是,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如果赵兰英同志能够核对一下有关工具书的话,大概就不会造成上述查错了。
顺便说一下,该文《题记》中的第一句话是“八十年前,他是参与‘八一南昌起义’的热血青年;八十年后,他已是百岁又四的白发老者。’”这句话,是一种典型的病句,“病”在这一前一后,说起来痛快,但实际上却把时间概念搞乱了——这“前”与“后”的坐标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呢?这样的病句,经常会在报刊上见到,看来已是“顽疾”了,希望能引起各报刊编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