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与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赛场一样火热的,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30座“祥云小屋”。这里每天都会迎来无数中外运动员、官员和普通观众,仅奥运期间,参观者就达500万人次。这些小屋由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共同主办、30个省区市分别承办,主要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
近日,小屋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每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会有一位主讲人来到这里,从学者的角度为大家讲述“中国故事”,共同思考中国文化的根基、力量和未来。
我们的头不要老朝着前方
【小屋见闻】去过上海的人,都会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印象深刻。不过,出乎一些观众意料的是,上海小屋的大门是具有典型海派建筑风格的石库门,不是金茂大厦,也不是外滩风光、世界第一高楼。小屋里展示的,也多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海派文化。
【学者点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我们有时候对全球化有一个误解,认为全球化就是大家都变得差不多了,中国和美国差不多,上海和新疆也差不多,错了!全球化有大家共同的一面,但也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一面。我们必须要更牢固地守护自己的文化,更好地展现它的魅力,而不是把自己的特色湮灭了,只有民族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现代社会非常匆忙,但是匆忙的时候不要迷失自己。保持不迷失的办法,是偶尔歇一歇,放慢脚步。我们的头不要老朝着前方,不妨回头看看我们的根,回头看看祖先的文化。这样我们的全球化会更健康,而我们民族的特色会保护得更好。
不要怕人家说你“不三不四”
【小屋见闻】与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不同,在大部分“祥云小屋”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亲自体验一把。比如,如果感兴趣,观众可以跟抖空竹的大爷大妈耐心学艺,也可以陪织布的工匠穿梭引线,还可以帮造纸的师傅干点活……
“以前总是隔着玻璃看文化,这次终于有文化从自己指尖穿过的感觉了,过瘾!”一位观众这样表示。
【学者点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中国有着说不尽的文化故事,但如何更好地展示、传播和发扬,需要一定的技巧。过去我们有丝绸之路,现在我们有电视电脑,有各种各样的先进手段,应该思考如何搭建一条现代的“丝绸之路”。
说得大胆一点,不要怕人家说你“非驴非马”,不要怕人家说你“不三不四”,完全可以用一些外在的变化体现时尚精神,同时又不失去自身传统。传统和现代的对接,好比是圆的水管和方的水管要接起来,中间得有一个接头才行,请问这个接头该是圆的还是方的?肯定是一头圆一头方嘛。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有信心,不必非得强调原汁原味,在加工过程中不丢掉它的灵魂的东西、核心的东西就可以了。当然,在具体展示文化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做减法,不要弄成大拼盘,不要弄得眼花缭乱,什么都想要,最后别人可能什么也没记住。
让“中国故事”在流动中走向未来
【小屋见闻】走进重庆小屋,只见一位女士正在刺绣,她手捏银针,细如发丝的线在极薄的绢上飞快地穿梭。小屋负责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介绍说,她就是被誉为“巴渝第一针”的蜀绣大师康宁,“大师的绝技是双面异形彩绣。她绣的时候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能同时绣出不同的图案来。”
重庆小屋只是30间“祥云小屋”的精彩一隅。宁夏小屋的“花儿”、湖南小屋的釉下五彩瓷、四川小屋的苴却砚……每个小屋都经常传出赞叹之声。“这次只能走马观花,还想有机会再来。”一位刚从湖南小屋走出来的观众说。
【学者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对于我来说,不管地理距离远近,每一个“祥云小屋”的心理距离都很近。我们祖先用光阴“加工”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化最原始最朴素的状态,同时也是最国际化、最指向未来的一种符号。
如何留住“中国故事”?我们究竟该保留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还是让它融入一个一体化的现代文明?我认为这中间并不矛盾。现代生活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式的累加,而是一种生成全新文明的化合反应。完全可以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它们转换成今天生活的情怀。文化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文化是有创造性的,文化真正的意义是在流动的生态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