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中贸圣佳迎来二十周年华诞,春拍定于5月19至20日举槌,预展17至18日。全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两件乾隆御笔,一为行书御制诗卷,另一为榜书“宣略神皋”。小字精道,大字雄浑,精彩绝伦。
乾隆 行書御制詩並序 紙本 手卷
引首:34×89cm
正文:34.5×89.5cm;34.5×62cm;34.5×134.5cm
诗卷书于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清和之日,“金川之战”胜局已定,“盼捷益切”的乾隆皇帝欣然命笔,赋诗二首,于是,“御笔”书写了这个手卷。全卷由引首、正文、跋文组成,内府装池, “引首”,题写了“周次兼成”四字;中间“诗”为主体部分,用乾隆特制描金龙纹蜡笺写就;最后,跋文二段,分别由鉴定泰斗徐邦达、刘九庵两位先生题写。
两首诗分别为十二辰藏头咏金川事和十二辰本字藏尾题《四库全书》,涵盖了乾隆一生的文治武功,名曰“解闷”,实则非常用心。他在第二首诗的序中自述“十二支字本不同韵今于韵脚用之非可迁就,固仿远体三易韵,按古韵叶之自然恰合”。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余首,有词臣的捉刀之作,而此诗不仅收入《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九,而且当时御制的宫廷器具多镌刻此诗,可见是他本人的得之作。
正文纵34.5公分,横89.5公分, 约2.84平方尺,计42行,洋洋洒洒近600字。乾隆的书法从临帖入手,以存世作品分析,所谓“古今诸大家临仿殆遍”(于敏中语)并非虚言。他的书法以二王为宗,深得赵孟頫精髓,整部作品体现了赵体书风的特点——圆润、柔美,通篇布局规整,章法严谨,行间字距匀称,字的结体大方、舒朗。适逢文韬武略盖世之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是乾隆帝晚年不可多得的一幅佳作。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高宗皇帝开启了其一生中第十次保卫边疆的军事行动(“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次)——平定廓尔喀入侵西藏。为了祈福这次用兵,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将这个卷子赐予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徐邦达先生在跋文中题写了鉴定意见,认为此卷“毫端圆熟”,非代笔之作,“应出亲手”,第二年己亥(1995)春日,刘九庵先生跋曰:为乾隆帝“亲笔所书”,“真精新三者具备”,更当“什袭珍玩”。此卷从乾隆四十年乙未距今整四甲子,首度亮相拍场,依然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乾隆 御筆“宣略神皋” 絹本 橫批
鈐印:乾隆御筆之寶、邦達長年、孚尹
75.5×253cm
榜书“宣略神皋” 是乾隆大字书法的一件精品。该作绢本,横幅,纵77.5公分,横253公分,约18平方尺。榜书,古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列举了写榜书的“五难”,与笔札小字相比,这样的大字更难写,历代书家也不是都能写这种字。“宣略神皋”,四字横排,由右至左,用笔圆润浑厚,结构舒博壮阔,一眼望去,端庄静穆之气油然而生,加上宣略神皋的寓意,俨然一派皇家气象。“宣略神皋”这四个字,有着深刻的用意,它不仅是皇家昭示天下的口号、施政的指导思想,更是威仪皇权的象征。宣,布也,散也。宣布、宣扬、广泛传播之意,《书·皋陶谟》有“日宣三德”,《国语·晋语》有“宣其德行”之句。 农历乙酉年(2005),94岁高龄的徐邦达先生在作品的右下角题写了边跋,曰:“此四大字古朴,似为亲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