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敲鸣,礼花飞扬,昨日上午10时,“南海Ⅰ号”古沉船入住“新家”——水晶宫!(见右图,新快报记者李小萌/摄)相关部门人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下午3时45分许,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完全进驻水晶宫内部,沉海800多年的古船就此永久告别了大海。有关专家表示,接下来将全面展开文物的保护、发掘工作,但如何脱盐、脱水将是一个难点,未来将会和具有丰富水下考古经验的海外国家展开交流,亦会考虑邀请外国专家共同参与考古。
古船入宫
如爬行登陆一样一步步走
昨日上午9时30分,记者赶到了庆典活动现场,骆绎不绝的人流让宽敞的海滩都显得拥挤,四处都是巡逻的民警。在通往活动会场的通道上,当地警方搭建起了临时的安检门,凡入场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在会场中央,这边锣鼓乐队敲锣打鼓刚毕,那边又上演了拳术表演,而由十几名头戴斗笠的闸坡渔民组成螺号乐队更让人眼前一亮,众多观众纷纷拿出照相机拍照留念。
上午10时,随着广东副省长雷于蓝、省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及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阳江市委市政府等领导列席入座,盛大的庆典活动正式开始。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如一名待嫁的闺女一般驻步在“水晶宫”门口,当雷于蓝、林雄等领导一起推下礼杆,现场顿时礼炮轰鸣。负责牵拉沉箱的工作人员随即展开工作,让“南海Ⅰ号”如之前爬行登陆一样,一步步走进“家门”。
下午3时45分,巨大的沉箱终于全体挪进了“水晶宫”,工作人员随之对箱底气囊进行拆卸。至此,“南海Ⅰ号”永久地告别了大海,回到了陆地。
沉箱待切
时机成熟实施水下切割
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高兴地说,“南海Ⅰ号”整船打捞上岸,这是所有对沉船文物保护方案中最好的一种。沉船上有最完整、最丰富的文物资源,船上货物将能呈现一个完整的航海贸易信息系统,这对于考察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远洋货物如何装船及了解民俗民风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曹淳亮表示,沉箱进宫后,接下来将按照计划给箱体浇水保湿,并着力展开“水晶宫”南面墙体的封闭工作,但目前选择何种材料进行封闭仍待进一步考察确定。待南墙封闭工程结束后,将向“水晶宫”里灌注海水,确保沉船上岸后的环境与之前沉海时的环境一致。至于沉箱何时打开,曹淳亮说,现在相关的部门和专家正在制定船体保护和考古发掘的方案,在最科学合适的方案没有出台之前,沉箱不急于打开。等到时机成熟时,将按照步骤,局部地对沉箱外部钢板实施水下切割。“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沉箱完全打开困难不大。”曹淳亮说。
脱盐脱水
保护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难题
沉船里面会不会有人骨残骸?对于这个许多人都有的疑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按照常理来推断,这种可能是很大的,但考虑到事发时船员逃生的情况,因此就算有残骸也不一定能反映出船员的整体人数。“如果能发现人骨残骸,这对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构成等是具有意义的”。
童明康说,沉船文物的保护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难题。这表现在,随着“南海Ⅰ号”成功海陆大转移,如何对文物进行脱盐、脱水实施保护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方案,而且我国当前在水下文物保护领域的人才相对缺乏,这也为顺利开展保护发掘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船体究竟是怎样的环境目前还不得而知,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困难现在也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预案。“但从科技角度来说,我国现在拥有较成熟的文物保护技术,加上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对其他国家水下考古保护经验的借鉴,我相信对沉船文物保护的难题会迎刃而解的。”童明康笑着说,鉴于瑞典、日本等国家具有水下船只考古的经验,未来将会和这些国家展开文物保护发掘方面的交流,也会考虑邀请海外专家共同参与考古。(记者 李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