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住在一个老屋子里面,屋子很小,不到十平米,屋子前有个小院,小院旁是一个红色砖墙的简陋厕所……那时他们天天谈着未来,想着什么时候有一间大房子……”
不知为何,看到网上热传《中国城市娶妻成本排行榜》的新闻,我脑海中瞬间浮现的是水木年华这首《老屋》中的独白,这很符合笔者这种七零末八零初生人在“后学生时代”的爱情,简单、温暖,充满新兴词汇中惹人喜爱的“正能量”。
但这样的爱情貌似正逐渐变成美好的传说,不知何时有车有房成了择偶的充要条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在现代科技的飞跃和价值观的改变下,中国古人的这人生四大喜事独还剩下“洞房花烛”保持“地位”。但这“地位”,在成都,据说需要55.4万元来维持,在全国排行第九,而位居榜首的深圳,则需要208.2万元。
对这55.4万的成本核算,媒体采访中的成都小伙还认为“明显不止”。
是啊,何止50多万呢?就像多年前网络盛传的一份“妈妈给孩子的账单”,故事中一个小孩帮妈妈做了一件事,问妈妈收钱,晚上,他发现自己床头有一张账单,大概写的是:妈妈怀胎十月生下孩子,收费0元;妈妈教孩子走路、说话,收费0元;妈妈每天为孩子做好吃的,收费0元……
爱是不求回报的,爱也无法用金钱衡量。“娶妻”,本是爱情故事的完美收尾,婚姻故事的幸福开场,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成本”,本是经济学的专用术语,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娶妻”竟然核算出了“成本”,这实在比古时候门当户对的封建陈规更让人内心难堪。
针对这份排行榜,有专家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没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婚姻不可持续。”这话很准确,既感性也客观,只是我想,如果非要换成经济学术语,这“物质基础”当是两个人共同奋斗的“原始积累”,而不是男方一方的“成本”。说难听点,姑娘们,自食其力是底线,你也一定不愿意今后听见那个他说“是老子养着你”不是?
写到最后,我又想起了另一首歌——民谣歌手李志的《翁庆年的六英镑》,我想起了这首歌里的设问:一斤尊严要多少钱?一斤理想要多少钱?一斤纯粹要多少钱?一斤婚姻要多少钱……当然,这排行榜如果只是为了 “娱乐一下”,倒也确实“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