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师生反目所引发的王正敏学术事件还在继续发酵。记者昨天获悉,曾为王正敏增选中科院院士担任推荐人的7名院士中,4人明确表态,以写联名信的方式要求中科院将其除名。专家则表示,王正敏事件或许也是推动院士回归“纯粹学术荣誉”的一个契机。
4名要求将王正敏除名的院士分别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新垣、病理生理学家姚开泰、生化学家戚正武,以及生物学家洪国藩。
这4名院士在联名信中列举了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的内容。首先,王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而这些都是假论文。其次,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刘新垣认为,王正敏的这种行为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姚开泰也说,“这些问题必须要说清楚,不然就不符合院士的选取标准”。
对于当时自己对王正敏的推荐,刘新垣承认自己审查不严,应当承担责任。“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王正敏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是我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主持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在当时受到国际舆论的巨大关注。
另据新华社消息,中科院7日回应称,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院士如有违背相关行为准则,经查实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最高将可能被撤销院士称号。对媒体报道的一些投诉信未涉及的新问题,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到底仿没仿制:
神秘的“民营公司”是何方神圣?
近期在央视记者的调查走访中,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高比例仿制而成,国外技术成分高达65%。中科院表示,对于涉及王正敏院士的相关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
沈义虎是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一名主要研发人员,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沈义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然而,王正敏院士在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仿制人工耳蜗。5日,记者又对王正敏院士进行了采访。采访中,王正敏院士对人工耳蜗体内机的芯片研发过程又有了新的说法,人工耳蜗的研发主角被指向另一家民营公司。
王正敏院士说,仿制的芯片线路板经过验证,发现不符合临床实际,无法使用。他的研究团队随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找了一家民营公司自主研发了该芯片。但在经过一天多时间、记者两次催促以后,王院士及其团队一直未能提供这家公司的具体信息。
专家说法:
“或为院士评审改革契机”
长期从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类似王正敏事件这样的学术问题,不应该由涉事学校自查,而是要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深入的彻查。
“我国的大学很多学术行为往往受到很多行政因素的干扰。这个时候,学校应该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加上中科院共同组成调查组”。熊丙奇表示,王正敏事件正好也是个契机,教育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借此推动院士评审的改革,进一步去除院士评审中掺杂的利益因素,把院士回归为纯粹的学术头衔。
据介绍,在一些教育体制成熟的国家,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近乎零容忍。“即使像在申请资料中引用别人的成果而不注明,就是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外直接取消申请资格,相关责任人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就算是诺贝尔奖得主,依然要受到监督。一旦涉及到国家经费划拨等问题,那就是学术欺诈了,在国外会由司法机构介入调查”,熊丙奇说道。
网友怪谈:不仿制更多孩子用不起!
@树树树树111:别拽了,小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最后发现本、硕、博等各个阶段都有学术不端,最终搞到大家认为学术界一团黑。索性掩耳盗铃吧。
@浮世落花:不仿制直接用国外的会有更多孩子用不起。仿制不羞耻,成功了,也是对社会做贡献。作为后进国家,仿制是必经的路,媒体何必帮着外国人打压中国技术。
@你也在这吗:如果他说了这是仿制,那就侵犯澳大利亚的知识产权了,根本不可能生产。我们的不少所谓高科技产品,恐怕有不少是山寨仿制的。
@jennythink:现在我们的导师自己没有新的理论,甚至自己都不搞理论,还要逼我们改进别人的理论,他的指导也是存在问题的,但是能说什么呢,要改变现状需要我们年轻人老老实实干活,需要我们几代人的接力。
@不是骡那耳朵:那天的新闻,还报道了产品植入使用后2年就多数故障,以及相关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利的情况,多少科研经费投入虚掷,多少医疗事故受害者被威胁无法维权,这实在让人不堪。 (陶开河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