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门户临风迎春入,楼台对月接兔归”……一副副张贴于门楣之春联,可谓是国人“一年之春”寄托美好愿望第一位的“载体”。 今岁喜逢农历“卯”年,按照《说文》科学而诗意的解读:卯,象“开门之形”,且门开两扇;若以卯计时,为早晨五至七点,正当开“门”之际,看旭日破晓,朝晖满地,所谓向阳门第,一日之“旦”也,可称一岁之始,有谓“元旦”。新中国迈入二十世纪50年代第一春即逢辛“卯”——开“门”揖春、开“门”见喜、开“门”大吉;历五卯、六十年甲子轮回,辛卯再归,春满乾坤矣。
辛卯1951——
保家卫国 开门炮换了“手榴弹”
翻身做主 新社会赶跑“无情鸡”
1951年2月6日,岁历辛“卯”,上世纪50年代第一春叩响“门”环。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但这年煌如白昼、空前猛闹的除夕过后——大年初一起,南北各地却鲜见传统过年爆竹声声的气象。
原来,“一九五一年春节,是在全国人民爱国主义热潮空前高涨的时候到来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春节群众宣传工作与文艺工作的指示》),许多厂家、商铺和群众响应号召,“将预备放爆仗、鞭炮、掼炮的一笔钱拿出来,做了一件最贴切的事——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手榴弹’、‘买卡宾枪’投向敌人了。”
国人觉悟到,打仗是为了和平。上年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大会签署禁止原子武器和平宣言后,各地群众摩肩接踵参与“和平签名”的情景,被绘成多种新年画走红春节。另一幅《毛泽东时代的新儿童》,则因画面有个形似“战争武器”的玩具,受到报纸批评。
从延安带进京城的秧歌舞,上海等地围绕“保家卫国”和“当前各项具体工作”新编话剧、歌舞剧、地方戏、花鼓、快书、矮子戏,举行的文艺界春节联合大演出,占领了旧年俗阵地和游乐场,实现着“文艺与大众的结合”。 报上说,“今天人们觉悟已普遍提高,也不再浪费时间和金钱……”
不过,到一些旧式人家拜年,还能听到“上元宝茶”的叫法。所谓元宝茶,就是泡茶时放入两枚青橄榄,或配茶叶蛋作点心,因皆形如元宝,意在“发财”;而橄榄和鸡蛋又都是“大腹”(福),亦表祝福。新社会改上“一杯清茶”,沿用旧名,让人品味出年俗的陈香。
粤、港、闽三地延续了近百年的商界恶俗——“吃无情鸡”,则于这“年”彻底革除。
依当地习惯,商铺老板年初二备办开年酒席款待工友,必置一鸡。如果老板把鸡翅或鸡髀(大腿)夹到谁的碗中,且殷勤劝饮,就是以鸡婉转代言:请“高飞”“远走”,称“无情鸡”。此种有损工友权益的问题,是年前被明令禁止,解雇工友的权利收归劳动人事部门。
癸卯1963——
绿野勤耕 旭日东风臻乐岁
四菜一汤 福中知福合家欢
“南亩报丰登,绿野勤耕,怀抱信心臻乐岁;东风争胜利,红旗高举,昂扬斗志迓新春。”1963年1月25日,战胜三年自然灾害不久的新中国,春“门”再启(癸卯),14岁时中过秀才的上海著名报人严独鹤,撰得一副对仗工稳的新春联,表达国人癸卯憧憬。
东风、旭日、红旗、绿野,是当年最热的新词。乃至以“岁月如流,不断新我”自励的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这年撰联也“一个不能少”:“旭日”映“红旗”,河山壮丽;“东风”吹“绿野”,品物繁荣。
江苏姜堰市村民高泰东的新春联则自然率真:“五谷丰登再现,六畜兴旺如期。”有趣的是,他只是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中坚守三年不变的大门对——“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如期”,各去一字,就刷新了年景。
中国新闻社年二十八电讯说,上海、安徽、宁夏等地一些照相师还看出癸卯年景里的“商机”,忙着下乡为农民拍摄“合家欢”。
面对“眼要花,手会痒,样样心爱”的春节物质供应,上海人却想得长远:“四菜一汤”也能迎新;一杯香茗,几颗糖果,论论天下大事,谈谈新春抱负,有兴来上一局棋,不也乐在其中?至于分发压岁钱,博取孩子的一时欢心,养成下一代的坏习惯,革除此风应毋庸置疑。报上说:革除坏风气,提倡新风气,正是“除旧迎新”之道。
当年流传的一首新年谣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从前此日躲债忙,今朝存钱入银行,富裕日子勤俭过,福中知福福更长。”
山东一些地方的家长给八九十岁的孩子买玩具,这年特别喜欢选购生肖“攒钱罐”,可看出大人们一举双得之“良苦用心”。上海出售的小娃娃、小宝塔、小花篮、大白兔造型的奶糖,也想让孩子们“舍不得吃”。当然,吃完后还会有印着美术年历的糖纸可供珍藏。
值得补提一笔的是,天津戏剧家王景愚带到1983年“春晚”上的哑剧小品《吃鸡》,就于这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元旦晚会首演,让周恩来和陈毅笑得直流眼泪。但在“文革”中被指“笑里藏刀”,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