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
微信诞生五年,覆盖了中国90%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约6亿。微信症候群正在袭来,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其内,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1月18日《工人日报》)
微信,带着互联网的气质与技术变革的优势,大步侵占现代人的生活。不久前,朋友圈刷屏的是“我和微信的故事”——踏上微信的排位、第一个朋友、第一条消息……蓦然回首,微信已经攻占了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数据亦可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不少人甚至一小时不看微信就焦虑了。
笼统地说,首当其冲的是社交方式的变革。以往,打电话、发短信、聚会等是基本社交模式,而现在,许多重要的沟通都转移到微信上。工作会议、家庭交流、同学交往……微信不仅网罗个人当前的工作圈、生活圈,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帮我们打捞到久未谋面的同学、朋友,甚至找到你需要的帮助。比如,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求助,在一环又一环转发下,寻人、寻物、寻建议……信息由熟悉的圈子转到陌生的圈子,带有病毒营销特点的传播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在传统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微信提速信息流,信息传播更加精准、有效。微信滋养了一大波公众号。时尚的、情感的、商业的……分门别类的信息通过垂直传播培养了一堆忠实粉丝,形成了一个个活跃的圈子,也重塑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过去,大水漫灌的信息传播投入大、效率低,公众号的投入小,传播快,一批有料、有见地、有深度的草根作者走红,也让有价值的内容口碑、效益双丰收。
最后,微信变革生活。打车、买车票、交通违章、看电影、付款、投资……有了这个平台,耗费我们许多时间精力的事情一下子便捷了,光是省去排队时间就令我们解放了许多。随着越来越多政务触网,开公众号,提供网上办公,人们的生活将继续提速。
微信如此势如破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许也出乎设计者预料。近日,微信之父张小龙就表示,希望每一个微信用户都能够尽快地离开微信。如果你每天在微信里花太多时间,“我们很担心”。一方面,信息的“不知情权”显得弥足珍贵。信息闭塞时代,知道越多人们感觉越好,现在则相反。过度的信息供给是一种负担,无形中增加人的精神压力。举个例子,有些公众号为了提高点击率,标题做得特别夺目:“母女家中遇害,这些情况不要开门”“这种手机壳,你还在用吗?小姑娘被她灼伤后,大腿留下终身伤疤!”“一定注意,这些危险品你家一大堆”……不得不佩服这些网编,这种吆喝让人不得不点进去,对照自身检讨检讨,这样一来,信息一丰富,人反而更加惶恐,虽然危险也许是万分之一,但不得不时刻如履薄冰,心理可能变得脆弱不堪。
另一方面,网络社交消解了面对面的温情,人的现实社交能力有退化的风险。现在,越来越多人有这种感觉:微信里聊得火热,见了面反而不知聊些啥,甚至连寒暄都陌生了。其实,微信培养了一种“懒人社交”方式。我们不必费心思想如何表达自己的微妙情绪,一个表情、一句流行语,甚至一串省略号,都可以应付过去。一旦面对面,这些辅助手段全没了,一下把自己的社交能力打回原形。必须承认,现实中的交往具有网络社交不具备的功能,在提升情感、释放压力、形成开放人格等方面更具优势。如何避免社交能力退化,值得每个人思考。
时至今日,微信攻城略地已成定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客观地说,与其缅怀没有微信的从前,不如以更积极、理性的姿态投入新生活。利用好技术带来的新变革,也要警惕技术带来的副作用,朝着更优质、更具人情味的生活迈进。 (陈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