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艺坛走笔:莫因“丹青之病”遗恨千古_历史-创作-画家-画作-历史事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0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泓  浏览次数:556
核心提示:中国自古就有创作历史画的传统。要想更好地弘扬传统,对创作中常见的问题、创作需要遵循的原则,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被今人视为历史画的现存作品,主要有两大类:
中国自古就有创作历史画的传统。要想更好地弘扬传统,对创作中常见的问题、创作需要遵循的原则,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被今人视为历史画的现存作品,主要有两大类:

  中国自古就有创作历史画的传统。要想更好地弘扬传统,对创作中常见的问题、创作需要遵循的原则,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被今人视为历史画的现存作品,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古代画家选用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所创作的绘画,主要描绘古代帝王、列女、先贤、名士等,遵循“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创作原则;第二类则是古代画家画的时事或当时的事物。第二类画作因是当时人摹写当时的人和物,所绘服饰、器用、建筑等一般均能忠于现实,基本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真貌。而第一类画作囿于绘画者的历史知识和创作态度,常出现以当时的服饰用器形貌来描绘古人的情况,成为影响历史画创作的痼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去欧洲学习归来的画家,带着新理念和绘画技巧投入历史画创作,为其注入新活力。徐悲鸿油画《田横五百士》可视为代表。然而,囿于当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尚无法与今日相比,从晚清到民国一般认为明式服装即古衣冠,该画所绘衣冠兵器皆与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相差甚远。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不少画家注意到文物考古发现的资料,并且力图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获得许多可喜成果,向真正的历史画创作迈出了一步,虽然有一些作品利用文物考古资料仍存不当之处,也是可以逐步改进的。创作历史画需要付出极为艰苦的劳动,作者不仅应熟悉历史,而且应该精通自己想描绘的那一段历史,掌握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情况,全面收集有关文物形象资料,并加以分析。当然,更重要的是用绘画艺术语言把它重现在人们面前。

  艺术作品能否感人乃至经久不忘,主要在于它是否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就我个人的看法,并不是所有描绘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画,都够得上“历史画”标准。这类画作或许可以区别为三种不同类型,即“历史画”“历史复原画”和“历史题材的画”。历史画必须具备三项基本因素:首先,题材应该反映了古代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其次是真实性,因为历史不是艺术的虚构,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从生活习俗各方面都具有时代特征,不论是服装发式,还是家具兵器,凡此种种都应尽量真实,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再者是作品要具艺术性,这样才能够使人观后引起情感共鸣。如果仅具备第一项和第三项,那就不是历史画,充其量只能称为“历史题材的画”;如果仅具第一项和第二项,那恐怕更称不上历史画,只能算作“历史复原画”。

  因此,中国历史画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两点:一是要重视历史的真实性;二是作品的艺术性。二者缺一不可。遵循历史的真实性,第一是遵循历史事实的真实性,简而言之就是所选题材必须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不能采自传奇小说或毫无根据的传闻,更不允许个人杜撰;第二是遵循历史场景的真实性,举凡服装、仪仗、车马、建筑、家具、器物都要依据历史真实。要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画家就要进行十分艰巨的准备工作。第一方面的资料,起码要去查阅正史中的有关史料,还要涉猎今人有关的研究论述。第二方面的资料,更要靠自己去查阅有关考古文物资料,还要认真去有关博物馆观察实物标本,以得到具象认知。总之在学术大道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想取巧甚至从网上弄一些别人现成的资料转用,是绝对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画历史画也与个人爱好和艺术手法上争奇斗艳并不相容。在白纸上点两个圆墨点、用废铜烂铁集合成比恐龙还大的凤鸟、在一串画面中画各种正面侧面皆丑曲的人面……这自然都是成功的现代艺术创作,但是这样的艺术语言,不适用于历史画创作。在今日中国,画家必须用现实主义手法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一个人,若缺少灵魂,躯体再完备,也只是个空壳。要完成一件好的历史画作,其灵魂是作品的艺术性。所以画历史画是要用“心”用“神”去创作。这令人忆起俄国画家苏里科夫用十年功力创作三幅历史名画的过程,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关键词: 历史 创作 画家 画作 历史事件
  • 下一篇:甘肃榆林窟改造升级 莫高窟“分流减压”_榆林-莫高窟-敦煌-甘肃-游客
  • 上一篇:云南佛协:多加500元投胎去美国属造谣 将追究法律责任_佛教-云南省-昆明-造谣-谣言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人民时评: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_城市-保护 • 历史航程中的漂泊者_上海-江南-苏州-明清-历史
• 用心感知博物馆的厚重_博物馆-文物-参观者-历史 • 历史正剧能否迎来春天_正剧-历史-历史剧-题材-
• 干部谈读书:读外国历史,寻攻玉之石_历史-中国 • 文艺观潮: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_历史剧-历史-帝
• 光影视界:从“国宝”出发的视听呈现_国宝-观众 • 人文社会学科在人类重大灾难面前能做些什么_人
• 人民时评: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_文化遗产-文化 • 真正的学者,要有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摘自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