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哲学家何以长寿?_自由-的人-境界-必然性-鲁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梦阳  浏览次数:439
核心提示:张世英这个名字,我已熟悉、景仰近半个世纪了。1971年,我在首都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后借的第一套书,就是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书名记不确切了)。
张世英这个名字,我已熟悉、景仰近半个世纪了。1971年,我在首都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后借的第一套书,就是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书名记不确切了)。

  张世英这个名字,我已熟悉、景仰近半个世纪了。

  1971年,我在首都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后借的第一套书,就是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书名记不确切了)。包着棕黄色的牛皮纸,一共四册,已经很旧。当然,这种深奥的哲学书,我是读不懂的,就结合列宁的《哲学笔记》“硬”读,写了近千张卡片,至今保存在我的卡片箱中。

  1981年协助周扬同志撰写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报告,执笔人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话,要我帮查出处。恰好遇到乐黛云老师,我随意跟她提了一下。想不到晚上在写作组居住的友谊宾馆接到她的电话说查到了,并自豪地说:“是询问了张世英先生,他从刚刚拿到的最新德文版《黑格尔全集》上查到的。”一时间,写作组沸腾起来,感到有了最高的权威根据。

  自此我更加景仰张先生,看到他新出的书就买。一本《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啃”了很多遍,我在《中国鲁迅学通史》和后来的文章中将鲁迅定位为:“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深刻反思的具有‘精神诗性’的伟大思想家”,就是受这本书和张先生其他书文启发得出的。鲁迅终生坚持“改造国民性”,为了启示不“悟自己之为奴”的中国人觉醒,克服奴性,增强悟性,从“本能的人”升华为“自觉的人”苦斗了一生。这正是鲁迅高于其他现代作家,至今影响犹深的根本原因。

  因此,当我看到2018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文史哲”周刊以整版篇幅刊出张世英先生的长篇文章《做一个诗意的人》时,简直激动得跳起来了。细读了好几遍。

  恰好一位“发小”来访,见我刚出版了116万字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又在进行《中国鲁迅学百年史(1919-2019)》的大工程,好心劝道:“人是要服老的。你已经七十三了,出的书也不少了。应该歇歇,享受人生,多活几年。不要再拼命了!”我听了,提起报纸反驳道:“你看人家张世英先生,已经八十多了,还发整版的大文章!我刚过七十,怎能止步呢?!”

  但这次我是说错了!7月30日光明日报“光明学人”的整版大文《张世英:万有相通的哲学之思》,又使我一惊!张世英先生哪里是我印象中的八十多岁啊,已经九十七岁啦!不仅思维敏捷,还能不戴眼镜,从智能手机上浏览文章!

  八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哲学大会更使我一惊:九十七岁的张世英先生给大会提交了大论文《做一个有诗意的自由人》。对这次大会各有说法,但一致认为张先生的学术演讲主旨高渺,深刻透辟。诗意和自由,在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非常稀缺的精神元素。

  我将光明日报刊出的文章与微信中得到的演讲稿对照着又细读一遍,倒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哲学家何以长寿?

  演讲稿与报纸上的文章基本相同,都是讲人生精神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欲求境界”“求知境界”(“求真境界”)、“道德境界”(“求善境界”)和“审美境界”(“求美境界”)。但演讲稿题目上加了“自由”二字,更为明晰地从人对自由的认识来解析这四个层次——

  人生之初,无自我意识,不分主客,不能区分我与他人、他物。在这第一个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中,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舍此别无他求,称之为“欲求境界”,此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也无自由之可言。

  第二层是“求知境界”。大家都熟悉来自斯宾诺沙的一句话:“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强调“人只有认识了这种必然性,按必然性行事,才是自由的”。这一思想,有其合理之处。但否定了人的精神领域中的自由意志,却是片面的。人除了科学认识的“自然威力”即必然性,对之“服从”之外,还应该有完全由自己做主的自由领域。

  古代向中世纪过渡时期的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最早提出了自由意志论,认为人有自由行动的能力,即是说,人的行动可以不为外在的条件所决定,而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通过自由意志,人从自然的必然性规律中解脱出来。

  这一说法又容易使人把自由曲解为脱离必然性规律而任意为之。康德则指出人有两重性:一重是自然方面,一重是自由意志方面。康德对人的自由本质的上述分析,否定了所谓自由不过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自由意志论的论调,明确阐述了自由需要超出必然性的学说,认为要做一个超越必然性的自由人,就是做一个凭道德良心之“绝对命令”行事的人。在西方哲学史上为人的自由本质第一次做了细致的、系统的论证,是康德的一大贡献。这就是第三层:“道德境界”。但康德的论述抽象晦涩,把自由放在超验的领域,尤令人感到脱离现实,至于把道德行为看成完全自由的看法,也有不周全之处。

  第四,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审美”比起“道德”来更深入地进入了“超越必然性的自由”之境。不再着重注意认识到某具体对象“是什么”这种主客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从而达到一种情与景交融的境界,主与客合二为一,借用中国传统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或“情境”,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用关系。黑格尔说:“在审美中,欲念消退了”,对象(客体)作为“有用的工具”这种“异己的目的”“消失了”,那种“单纯应该”的“有限关系”也“消失了”。“由于这些,美的关照就具有自由的性质,它使对象成为人自身自由的和无限的东西,而不再作为有用于有限需要和意图而满足占有欲和功利心的东西”。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美学家席勒明确主张,做人要做一个“审美的人”,只有“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自由的人”。在“审美直观”中,单纯“感性冲动”和单纯“理性冲动”所给人的限制、强迫感“都被排除了”。使人成为超越“伦物”世俗、“达本而识真源”的完全自由的诗意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

  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度思考”中,张世英先生在宇宙自我、古今中外的“万有相通”的哲思和古典诗词的“玩味无穷”中,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以审美的高远境界与深刻眼光看待日常事物,不斤斤计较“衣饭”“伦物”,而放眼于隐蔽在其背后的母源——无限之“意”,“于伦物上识真空”,让胸襟开阔起来,优游于自由自在的境地。张世英先生在这种充满诗意又愚朴素雅的慢生活中,超脱了凡尘,增强了体质,比享年九十五的冯友兰、张岱年、梁漱溟先生还长寿,使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加无愧“长寿系”的称号。

 
关键词: 自由 的人 境界 必然性 鲁迅
  • 下一篇:师父来了 | 佛门90后讲述观音菩萨救命经历_法师-感觉-出家-我妈-享福
  • 上一篇:老人用22年绘制满乡风情长卷面积是《清明上河图》30倍_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长卷-风情-画作-彩绘-绘制-百艺坊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中佛协斥责美国炒作中国宗教问题:混淆视听、颠 • 中佛协斥责美国炒作中国宗教问题:混淆视听、颠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