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史家笔墨: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_建筑-遗产-遗址-中国-中国建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怡涛  浏览次数:978
核心提示: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要文化遗产,而良渚之所以能实证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在于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宏伟的堤坝、城墙和大型建筑
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要文化遗产,而良渚之所以能实证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在于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宏伟的堤坝、城墙和大型建筑

  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要文化遗产,而良渚之所以能实证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在于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宏伟的堤坝、城墙和大型建筑遗址,它们说明五千年前的良渚,已经具有了复杂的社会分工、充沛的劳动力和高超的工程水平,而这一切都不是原始部落所能拥有的,只有步入文明阶段的“古国”,才能营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工程。也就是说,建筑遗址证明了良渚的文明。

  百年来,探索中华早期文明的考古学家们,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现了如陕西的姜寨、湖南的城头山、浙江的河姆渡、湖北的盘龙城、河南的二里头与偃师商城、陕西的凤雏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遗址,这些考古遗址皆发现了重要的建筑遗存,通过建筑考古学的系统研究,我们将可与其他考古材料形成多维互证,还原历史。例如,从姜寨、城头山等遗址中的“大房子”,再到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回廊院落,其间的一系列建筑演变,恰是从聚落到国家的历史脚步。这些遗址如满天繁星般,描绘着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我们相信,终有一天,那些被田野考古学家唤醒的早期建筑遗址,那些被建筑考古学家复原的中国早期建筑,将告诉我们中华早期文明的缘起。

  建筑可以见证文明。与被历史掩埋于地下的建筑遗址同理的,是地面上保存至今的各种类型的建筑遗产,其上栋下宇、一砖一瓦,无不客观记录着中华文明的特色、演变和际遇。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即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朱启钤先生说,中国建筑有“历劫不磨之价值”,中国建筑即一脉传承至今。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先生曾评价中国建筑,“其历史异常之古,连绵至于今日,仍然保存中国古代之特色,而放异彩于世界之建筑界”,这“异彩”,应不纯指建筑技术层面的辉煌,更是文化的成就与散播。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

  由此可见,建筑遗产是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是认识一个时代的典籍,是连接一个族群的纽带。百年来,数辈学人为揭示其价值,上穷碧落下黄泉,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当民国政府不重视建筑遗产时,为研究、抢救和弘扬中国的建筑遗产,朱启钤先生捐出个人财产,倡议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启中国学者科学研究建筑遗产的先河;当社会动荡、山河沦陷时,营造学社的先生们,不畏生命之险,无暇生计之艰,依旧测绘于荒野,研究于陋室,因为他们相信,建筑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数百年来激荡的历史证明,无论在何种境遇下,总有人忠实地守护着中国的建筑遗产,因为他们认识到,建筑是记录文明的载体,建筑是认识文明的维度,建筑是创新文明的技艺。建筑遗产的传续,就是文化的延展。当我们审视建筑遗产时,不能只看到精巧的构造和优美的造型,更应意识到,见物亦需见人。我们所审视的,是久经岁月洗礼、时间沉淀的文明和守护这份文明的尊严,是历史上有名的或无名的人们,用他们的财富、智慧、才情乃至生命,创造和守护的文明成就。

  浙江良渚的建筑遗址见证了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向世界展示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传承;泰山、黄山、华山、三清山、武当山上的古建筑,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典范;北京中轴线和登封古建筑群,辉映着天下之中的传统理念;苏州古典园林如凝固的诗画,于四季的变幻里描摹着士大夫的风雅;安徽古村落的花板雕梁,在潜移默化中渲染着耕读报国的家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五台山、峨眉山,是中国佛教文化名胜;澳门历史城区和鼓浪屿,则烙印了中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建筑遗产全方位阐释着中华文明,虽饱经沧桑,历经劫难,但建筑遗产依然坚强地存在着,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山野,建筑遗产依然不曾消失于我们的视线。

  科学地研究、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好我国的建筑遗产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期望,无愧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关键词: 建筑 遗产 遗址 中国 中国建筑
  • 下一篇:佛诞吃素总动员:觉醒法师邀您吃素积福报_玉佛-吃素-上海-福报-法师
  • 上一篇:有这样一群学佛好青年:高举法幢步红尘_佛教-青年-通讯员-玉佛-上海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 • 你不知道的紫禁城:紫禁城里怎么避暑_紫禁城-冰
• 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_岁修-构件-文物-都江堰 • 天津蓟县访渔阳古城_蓟县-渔阳-白塔-建筑-古城
• 文明之声:文物建筑维修中的保护和传承_木塔-文 • 新语:换种思路“点亮”古建_文物-夜间-建筑-灯
• 建筑应是人文载体_建筑-乡村-中国-成了-美学 • 守住老屋,留住乡愁_传统-乡愁-乡村-保护-建筑
• 北京中轴线北段的建筑节点与文化遗存_钟楼-鼓楼 • 艺坛走笔: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_建筑-自然-追求-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