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肖复兴:端午五谈_端午节-端午-天坛-粽子-桑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肖复兴  浏览次数:263
核心提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已至,榴花正盛,彩缕缠臂,粽叶盈香。自上古作为龙图腾祭祀始,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踏浪而行,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至今不辍。端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已至,榴花正盛,彩缕缠臂,粽叶盈香。自上古作为龙图腾祭祀始,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踏浪而行,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至今不辍。端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已至,榴花正盛,彩缕缠臂,粽叶盈香。自上古作为龙图腾祭祀始,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踏浪而行,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至今不辍。端午丰富的节俗内容蕴含着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本版今天重点推出5篇佳作。肖复兴《端午五谈》旁征博引,将端午节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付秀莹《五月榴花照眼明》尝遍天下粽子,却唯独怀念母亲生前所包,榴花深处的童年光阴更历久弥新。沈书枝《端午的吃食》将深情融入端午吃食,盛馔在唤醒味蕾的同时,也唤起关于端午的温情记忆。于坚《端午之歌》回溯历史,以诗行将今日与昨日之端午贯通,种种意象生发出端午的文化传承。叶炜《不变的主题》讲述自己与端午的独特渊源,端午节让作者品尝着关于生命、故乡和母亲的人间百味。 

  ——编 者

  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节日的内容,几乎都和吃相关。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我国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民俗色彩,更是离不开吃,而且,会讲究不同的吃食,所谓“不时不食”。端午节的形象代表,无疑是举世闻名的粽子。

  其实,端午节除粽子之外,还有很多别的食物的讲究。汪曾祺先生在他的《端午节的鸭蛋》一文里说,在他的家乡高邮,端午节讲究吃“十二红”,其中一红,便是咸鸭蛋。咸鸭蛋黄,油多,浸出红色,浸透着端午节的喜兴。

  旅美作家张北海是老北京人,他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侠隐》,其中有一章“端午节”,里面写到端午的吃食肯定离不开刻有“五毒”的核桃酥。这一天要喝雄黄酒,要吃樱桃和黑白桑葚。这些都是老北京讲究的风俗。

  不过,他说的刻有“五毒”的核桃酥,大概有误,核桃酥很酥,很难在上面刻图案,倒是硬皮点心五毒饼,上面分别刻印有蛇、蝎、蜈蚣、癞蛤蟆和壁虎五种图案,现在稻香村还在卖。

  其它的,他说的没错。端午节正是樱桃和桑葚上市的时候,这些果品,连同粽子、五毒饼,都是要先做供品,然后再吃的。其中,除粽子,重点要吃的是黑桑葚。《京都风俗志》里说:“食黑桑葚,夏月无食蝇之患。”这和雄黄酒的作用差不多。小孩不能喝酒,大人用酒在脑门上涂个“王”字,或将酒抹在耳鼻处,也是为避虫咬。

  端午节一到,夏天就来了,蚊子、苍蝇开始出没骚扰人,人们称为“毒五月”。包括桑葚在内的这些吃食,便有了驱虫辟邪之意。可以说,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节。

  除“吃”之外,端午节还有由来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其中,常见的是门前要插艾草和菖蒲,门上要贴朱砂黄纸绘就的钟馗和张天师等神符,目的也是为了辟邪。其中艾草和菖蒲,取艾虎蒲剑之古意,和钟馗打鬼一样,有驱邪之意。清诗写道:“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说是连要账的债主,一见这神符,连门也都不敢进了呢。端午节午后,粽子等食品一旦吃过,神符要揭掉,艾草、菖蒲统统要丢到大门之外的当街上,这叫“扔灾”。

  民俗,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写出一首首节日的抒情诗。端午节,和其它节日一样,祈福的心愿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中彰显。

  在南方,端午节有龙船竞渡和投粽江中的传统,其中有祭祀屈原之意。在老北京,没有这样的传统,但和南方一样,会剪纸、折纸,或采绒、编草,做成虎或蝠的样子,都是为驱邪祈福。其中,最简单的是用黑白黄红绿5种颜色的细线,编成线绳,旧书上说是“可避鬼,不染瘟”,还给它起了个好听文雅的名字叫“长命缕”或“五福绫”。

  一般老百姓都叫它“五色线”。所谓“五色”,对应的是“五毒”。五色线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垂于发间,依然是为驱赶五毒,平安祈福。我小时候,赶上端午节,这种五色线最为流行。它简便,又不用花什么钱,常是母亲从绣花的彩线中抽出几缕,编成麻花状的五色线,戴在各自手腕上。老北京有唱词唱道:“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门鬓边斜簪五绫。”成为男女孩子过端午的标配,就好像西方的圣诞节要戴圣诞帽一样。

  春节的重头戏在年三十之夜,讲究吃年夜饭。端午节不一样,讲究在中午过节,说是午前辟毒。这一天中午,老北京会先到天坛,后到金鱼池游玩。明《帝京景物略》中说:“五日午前入天坛,曰避毒也;午后出,走马坛之墙下……南则耍金鱼池,西耍高粱桥,东松林,北满井,无地不同,饮醵同游也。”其它几地,均不如金鱼池方便、名气大,所以去金鱼池的人更多。清代,《燕京杂记》等书说:“五月五日,多集天坛”“京师多重午节,天坛游人极盛。”连宫中的大臣都特意请假到天坛来聚会。清诗有云:“赤日中天万户动,粽藤清道骑官从。”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可想而知。

  《北平风物类征》引《燕都游览志》说:“都人入夏至端午,结篷列肆,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以为愉快。”可见,欢度端午的热闹阵势,不亚于春节的庙会。端午节,在这样官民同乐中,越发热闹起来,其节日的仪式感也增强不少。

  除了吃、玩、装饰和民俗仪式之外,端午节也是“女儿节”,虽然如今已被我们遗忘。

  端午节前后,正是石榴花火红之时。端午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必须要回门,无论出阁的大女儿,还是待字闺中的小女儿,都要在发间簪一朵火红的石榴花。如今,这一传统已经失传,只留诗中的记载:“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角黍,就是粽子。删繁就简,我们只记住了粽子。

  有了女儿节的意思,端午民俗中的文化元素才更加丰富,情感含量才更加充实。

  在我国古代,端午节又叫“天中节”,是个大节,同中秋、春节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所以,我说端午节,吃可以有粽子为代表,玩可以有走马天坛、饮醵金鱼池为代表,装饰可以有五福绫为代表,民俗可以有赛龙舟、插艾草菖蒲为代表,但不要忘记端午节还有一个女儿节之意。如果端午女儿节也有自己的标志的话,那便是石榴花——它是其它节日里无可比肩的火红喜庆之花。

 
关键词: 端午节 端午 天坛 粽子 桑葚
  • 下一篇:暴雨致江西吉安受灾 佛教慈善组织联动救灾!_基金会-慈善-江西-救灾-受灾
  • 上一篇:九华山上禅堂禅修会夏季共修活动圆满_武穴市-禅堂-佛教-住持-戒律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端午节始源新解_端午节-炎帝-这一-蚩尤-先民 • 评论员观察: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_端午节-
• 防瘟避疫说端午_端午节-布袋-母亲-泽州-小镇 • 阿成:五彩线兮端午节_端午节-屈原-艾蒿-早市-
• 端午乡思_端午-粽子-艾草-端午节-黄米 • 叶炜:不变的主题_母亲-端午节-故乡-我是-也不
• 旅游漫笔:端午岂止粽飘香_粽子-端午节-母亲-端 • 端午节,独为纪念屈原么?——摘自《藏在节日里
• 阎崇年:每逢端午忆儿时_粽子-端午节-鸡蛋-燕儿 • 端午的色香味_端午节-屈原-端午-粽子-菖蒲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