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家家乞巧望秋月_织女-也有-京城-女子-瓜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郑学富  浏览次数:430
核心提示:杜甫有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人们往往把农历七月七日之夜说成情人节,其实古时候的女子于是夜在庭院中祭拜织女,乞求智巧,即乞
杜甫有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人们往往把农历七月七日之夜说成情人节,其实古时候的女子于是夜在庭院中祭拜织女,乞求智巧,即乞

  杜甫有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人们往往把农历七月七日之夜说成情人节,其实古时候的女子于是夜在庭院中祭拜织女,乞求智巧,即乞巧。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出现一次,所以女子们要在此夜沐浴净身,打扮得既庄重而又漂亮,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因为织女是个美女,所以还要在瓶子里插上几枝鲜花和几束红纸,前面放置一个小香炉,插上几炷香。少女少妇们在案前焚香礼拜,面向织女星座,虔诚祷告,乞求智慧和巧艺。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是输家。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一首:“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景。同朝的刘孝威也有诗曰:“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持缝合欢扇。”明清时期流行的是投针验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暴晒一上午的水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晚上,取出缝衣针轻轻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针影。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便是胜者;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线,就是败者。《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唐代诗人刘言史《七夕歌》有“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的诗句。唐人祖咏在《七夕》诗中说:“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古代的七夕活动以少女少妇为中心,所以又称为“女儿节”。这天,闺阁里的秀女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到田园乡野游玩,逛逛街市,尽情购物。宋朝时期,在京城汴梁专门为女子们设置乞巧物品专卖市场,即乞巧市。宋人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东京梦华录》也有介绍:七夕前,身穿罗绮者充斥街市,随即有折来尚未开的荷花,京城中人擅做假的双头莲,赏玩一时,然后又带回家去,路人见了,纷纷流露出赞叹喜爱的神情。从乞巧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可看出当时七夕节的盛况。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元末有“松云道人”之称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清代诗人蔡云有诗曰:“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关键词: 织女 也有 京城 女子 瓜果
  • 下一篇:无尽相思在七夕_七夕节-这是-中国-牛郎织女-传统节日
  • 上一篇:湖南佛慈2019慈善行第十七站圣辉大和尚赴怀化辰溪县龙泉岩乡赈灾济困_湖南省-龙泉-辰溪县-佛教-怀化市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古韵新咏:七夕说_双星-天河-织女-鹊桥-之星 • 古韵新咏:七夕说_双星-天河-织女-鹊桥-之星
• 浪漫凄楚的七夕传说_织女-牛郎-三星-牵牛-天河 • 无尽相思在七夕_七夕节-这是-中国-牛郎织女-传
• 敦煌石窟文献里的七夕:穿针乞巧 对月祈良缘_敦 • 徐州剪布艺人创作《牛郎织女图》迎接七夕节_睢
• 过一个中华民族的情侣节_牛郎织女-情侣-的是-爱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