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知味斋:大蒜妙用_大蒜-李时珍-西域-中原-本草纲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岩壁  浏览次数:706
核心提示:笛福在《疫年纪事》(AJournalofthePlagueYear)中,告诉我们,1665年伦敦发生瘟疫时,不少人迫于衣食之需,冒险奔走街头。为尽
笛福在《疫年纪事》(AJournalofthePlagueYear)中,告诉我们,1665年伦敦发生瘟疫时,不少人迫于衣食之需,冒险奔走街头。为尽

  笛福在《疫年纪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中,告诉我们,1665年伦敦发生瘟疫时,不少人迫于衣食之需,冒险奔走街头。为尽量减少染疫可能,于是时时口噙大蒜。作为一种预防感染的手段,效果还不错!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1847-1912)在小说《吸血鬼》(Dracula)中说,为抵御吸血鬼近身,人们在睡觉前把编成花环样的带辫儿大蒜挂在脖颈上,才敢上床,始能安眠。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大蒜则具有正儿八经的预防瘟疫的疗效。李时珍郑重其事地将大蒜列入《本草纲目》卷三,说大蒜能治“时气瘟病,霍乱胀满,正截疟疾,蛇蝎螫人,蜈蚣咬疮”。所以,对于这个习以为常佐餐调味的大蒜,我们略加考查,也是颇有趣味的。

  大蒜原产亚洲中部,我国新疆大约就是原产地之一。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大蒜才被带入中原,又称为胡蒜。何以称为大蒜?因为中原本有蒜,只是形体较西域来者为小,但“气类相似”,为作区别,原产中原的称为小蒜,西域来的称为大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三)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说到大蒜的好处:

  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爼,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也。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

  可说大蒜浑身是宝,无所不宜。李时珍也说:大蒜春可食苗,夏可食薹,五月有新蒜可吃,是“北人不可一日无者”。(《本草纲目》卷二十六)

  大蒜虽然和百姓打成一片,在日常生活中,亲密无间,受到传统医学与农学的高度重视和赞扬。但炼形家(炼丹方士)、求长生的道士、求寂灭的比丘,不约而同,把它列为“五荤”之一,罪状是“生食增秽,熟食发淫,有损性灵”,所以戒食。

  我们说大蒜受传统医学的重视,不是就中医理论泛泛而言,更主要的是它见于医学实践,贯穿于治病救人的历史,有医案可举。《后汉书》载:华佗见一人病噎,食不得下,令取饼店家蒜齑,大可二升饮之,立吐一蛇,病愈。这里需要加点说明:所谓立吐一蛇,并非蟒蛇、毒蛇之蛇,而是绦虫、蛔虫之类寄生虫,如同蚯蚓,取其形似,曰蛇而已。所谓饼店,自然是卖饼的,但所卖的饼,并非今日所谓油饼、面饼之饼,而是汤饼之饼;就是说,这家饼店是卖汤面条之类面馆,所以它才有作为拌面佐料的蒜齑。类似的食物,我们今天还有:据半间堂主回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豫西乡下,夏天午饭老吃“蒜面”,就是捞面条,主要是浇头特别:把剥净的大蒜放在里臼里捣成蒜泥,加盐醋、小磨油调匀,即成。把煮熟的面条从锅里捞出来,用这个浇头一调和,就可以入口了。如果嫌热,可以把捞出来的面条从冷水里过一下;如果有新掐的苋菜,在锅里焯一下,搭在碗边,这碗蒜面就更爽利可口了。

  中医上有所谓“蒜灸法”。据梁代有临床经验的陶弘景说,取独头蒜,横截一分——大概如一元的硬币那么厚——把这个切片安放肿头(皮肤表面发炎处)上,炷艾如梧桐子大,灸,蒜片焦则更换新者。何为独头蒜?我们知道一瓣大蒜种下去,通常是会结成一轱辘(bulb)大蒜,有十来瓣(clove);但少数结果并不分瓣,像荸荠似的,这就是独头蒜。生吃的话,它比多瓣的大蒜要辣得多,也就是说它性能更强。所以才会选独头蒜作针灸之用。李时珍说:“发背、痈疽、恶疮、肿核,初起有异,皆可灸之。”

  当然,大蒜也有明显的缺憾。在莎翁戏剧里,好口腹之欲的大胖子福斯塔夫(Falstaff),因为满嘴蒜臭,很受同伴的奚落。西方的上层社会,绅士淑女,对大蒜的气味也是避之唯恐不及;但又舍不得不吃,怎么办呢?想办法去掉蒜臭,就是把大蒜加热弄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蒜蓉面包(garlic bread),就是如此。《论语》上说,孔子“不撤姜食”。汉代孔安国解释说:“姜辛而不熏。”意思是,姜虽然入口辛辣,但它没有臭气发散;言外大蒜有。可惜孔子的时候,中原还没有大蒜,如果有,他老人家会因大蒜的味道更好而取大蒜舍弃姜呢,还是因大蒜的臭气难耐而坚不撤姜,拒绝大蒜?难说!

  至于我们嘛,在大蒜问题上,要坚决奉行裴度老兄的主张:“鸡猪鱼蒜,遇着便吃;生老病死,逢着即行!”(《唐语林》卷三)

    (作者:周岩壁,系郑州师范学院讲师)

 
关键词: 大蒜 李时珍 西域 中原 本草纲目
  • 下一篇:《中华医药抗击疫情》: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_疫情-中医药-节目-中医-肺炎
  • 上一篇:春暖花开三月三_三月三-壮族-文化遗产-西非-物质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知味斋:大蒜_大蒜-凯撒-士兵-苏联-蒜泥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