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酒事江湖6·苏童:往事的酒杯_喝酒-大舅-的是-红烧肉-三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苏童  浏览次数:923
核心提示: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在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在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

  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在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味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便穿过天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舅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舅妈,似乎是征询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

  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确定是白酒,想想这遗憾,真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这话。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货色与我家差不多一样,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这个我之所以记得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桌上的那个酒瓶子了。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大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到了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大同学点单,每次都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升80年代的北京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结伴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个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堂上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们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声音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但我的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这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正如恐怖主义也有自己的信仰,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也坚守信仰,他们的信仰是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都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必须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肚子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的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直在睡觉,梦呓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冷眼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旁边一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与自由有关。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关键词: 喝酒 大舅 的是 红烧肉 三杯
  • 下一篇:“粽”在儋州与众不同_儋州-粽子-糯米-味道-情怀
  • 上一篇:高校博物馆的路怎么走——从复旦大学博物馆说开去_博物馆-高校-复旦大学-大学-文化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酒事江湖4·詹福瑞:酒洒坟前草_父亲-母亲-喝酒 • 酒事江湖10·李明泉:一旦沾酒一生难了_真实-社
• 酒事江湖7·张昌华:故人酒事_喝酒-来了-酒柜- • 酒事江湖5·詹福瑞:酒洒坟前草_父亲-母亲-喝酒
• 酒事江湖4·孟繁华:酒坛高谊——看文坛大师们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