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莫砺锋:唐诗中的顽童_顽童-添丁-诗人-杜甫-竹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莫砺锋  浏览次数:717
核心提示:儿童形象在唐诗中并不经常出现,他们偶然闪现的身影却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像贺知章告老回乡后所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镜湖畔的孩子态度可
儿童形象在唐诗中并不经常出现,他们偶然闪现的身影却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像贺知章告老回乡后所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镜湖畔的孩子态度可

  儿童形象在唐诗中并不经常出现,他们偶然闪现的身影却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像贺知章告老回乡后所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镜湖畔的孩子态度可亲,又彬彬有礼。又像胡令能偶然瞥见的垂钓小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小儿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垂钓,多半带有经济活动的性质,故而如此认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试看杜甫的儿子宗文,便曾树栅饲鸡,以求“秋卵方漫喫”,可见杜家的“稚子敲针作钓钩”,也是为了得鱼充膳。这些儿童都是懂事的好孩子,似乎不算顽童。那么,唐诗中的顽童又躲在哪里呢?

  金陵城南的长干里便有两个,正巧被李白看在眼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多么可爱的一对小儿女!女孩手持花枝在门前玩耍,男孩骑着竹马向她奔来。可喜的是他们都不认识sex那个单词,并无“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两小无猜,便无拘无束地一起嬉戏。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把“竹马”翻译成bamboostilts(竹制高跷),仿佛那位“郎”是个青年杂技演员,真是大杀风景。

  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也有一群,正巧被杜甫写在诗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四处飘泊的老诗人好不容易在这里盖了几间茅屋得以栖身,却被秋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他是多么焦急、无助!眼看着群童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诗人喊哑了嗓子也无济于事,又气又急,便骂他们是“盗贼”。曾有身居高位的大名人指出“群童都是贫下中农的子弟”,杜甫这样写是出于“地主阶级的反动立场”,云云。我则认同陈贻焮教授的解读:“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严辞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的暴躁,同时又令人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的确有可爱的地方。”我还认为那位大名人比庞德更加杀风景:后者只是无知导致误读,情犹可恕。

  更多的顽童躲在各自的家中,由于他们的父亲是诗人,从而被写进唐诗。李商隐的儿子名“衮师”,诗人称赞他“美秀乃无匹”,事实上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试看他在《骄儿诗》中的行径:“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这是到处奔跑喧嚣,沸反盈天。即使贵客临门,他也争先出门,全无礼数。“截得青筼筜,骑走恣唐突。”“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骑竹马、罥蛛网,都是顽童们最喜欢的把戏。“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这是说弄坏姐姐的妆奁,拔掉妆盒上的纽环。大人抱住他,他就拼命挣扎,以致身体倒悬,大人发怒也无法让他服从。另一个晚唐诗人路德延有一首《小儿诗》,《唐诗纪事》称此诗乃讽刺河中节度使朱友谦,诗人因此被杀。其实正如明人瞿佑《归田诗话》所言,此诗“曲尽儿嬉之状”,分明是描写自家小儿恣意玩耍的情状,所以能如此细致生动:“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莺雏金镟系,猫子彩丝牵。”“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等鹊前篱畔,听蛩伏砌边。傍枝粘舞蝶,隈树捉鸣蝉。”简直闹得鸡飞狗跳,家无宁日,用民间俗语说,真是个“狗讨厌”的顽童!第三位顽童名卢添丁,生于810年,次年韩愈作诗寄给其父卢仝说:“去岁生儿名添丁,要令与国充耘耔。”可见“添丁”意即为国家增添劳动力,这是穷诗人卢仝生下“二娃”后的自嘲之词。添丁有个年长数岁的哥哥,名曰“抱孙”,卢仝《寄男抱孙》云:“别来三得书,书道违离久。书处甚粗杀,且喜见汝手。”又云:“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又云:“莫恼添丁郎,泪子作面垢。莫引添丁郎,赫赤日里走。添丁郎小小,别吾来久久。脯脯不得喫,兄兄莫撚搜。他日吾归来,家人若弹纠。一百放一下,打汝九十九。”可见抱孙原来也是个顽童,但此时已稍长大,能亲手给父亲写几封文理欠通的信,故卢仝禁止他再去捕鸟打狗。又嘱咐他善待弟弟添丁,否则回家后定要严惩不贷。有其兄必有其弟,添丁当然也是个顽童。他年龄虽幼,却已顽劣无比,甚至无师自通地成为“涂鸦派”艺术的先驱,弄得衣食不周的父亲叫苦不绝,连声告饶:“数日不食强强行,何忍索我抱看满树花?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宿舂连晓不成米,日高始进一碗茶。气力龙钟头欲白,恁仗添丁莫恼爷!”上述顽童一个个都是活蹦乱跳,终日嬉闹乃至惹事闯祸,但是父辈写他们的诗,却是字字句句浸透着爱怜之情。这完全是人之常情,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顽童是每个儿童正常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外人眼中“狗讨厌”的顽童在父母心目中都是可爱无比。就以杜宗文而言,他帮助父亲树栅饲鸡时大约十五六岁。九年以前,杜甫从凤翔返回羌村探亲时,宗文年方六七岁,其弟宗武年方三四岁。兄弟二人向父亲问长问短,竟然“竞挽须”也即抢着拉父亲的胡须,一付顽童模样。然而杜甫却声称“甘受杂乱聒”,还反问:“谁能即嗔喝?”现代作家老舍说他的几个孩子“俱狡猾可喜”,也是此理。

  从上引唐诗可见顽童的一大特征是喜爱游戏,竹马便是其标配的玩具。其实顽童还有另一个特征,便是贪食果饵。晋人陶渊明的《责子》诗中最早披露此点:“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唐代顽童也有此癖,盛唐诗人秦系诗云“稚子惟能觅梨栗”,晚唐诗人杜荀鹤诗云“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皆为确证。李商隐表扬其子衮师“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便是想为他洗刷顽童的恶名。其实爱食果栗也是儿童的天性,不足苛责。盛唐时有个十五岁的少年还成天爬到树上摘取果子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杜甫,有杜诗为证:“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上树摘果,一日千回,非顽童而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天爬树摘果的顽童与那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好孩子就是同一个人,我们又何必对“顽童”这个称号大惊小怪呢?

  现在有些家长每天把孩子押解到各种补习班,让他们苦学包含一切学科的文化知识,就是不许玩耍,惟恐他们成为顽童,据说是为了避免“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人生是一场远程长跑而绝非短跑,几曾见有马拉松运动员“输在起跑线上”?回到唐诗的语境中,诗圣杜甫十五岁还终日爬树不止,诗仙李白在遇到磨杵成针的老妪前终日游荡,而且终生童心未泯,他们又何曾“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那些“虎爸”“虎妈”拔苗助长的育儿行为,不但最终使孩子“泯然众人矣”,而且剥夺了儿童顽皮嬉戏的天赋人权,其实是在戕害儿童。要是鲁迅重生,他一定会再次呐喊:“救救孩子!”

 
关键词: 顽童 添丁 诗人 杜甫 竹马
  • 下一篇: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_园林-西园-文人-汴梁-北宋
  • 上一篇:作家笔下的父亲_父亲-儿女-自己的-买了-他们的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