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衣带渐宽终不悔
还是得重复提之前的观点:老姚的问题都是自找的。在今年举行的东岳论坛上,40个专家齐谈中国礼仪,却无一提到匾额。老姚则不失时机地畅谈了自己的观点,把匾额对中国两千年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尤其说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滑坡与匾额之间的关系。会议主持人是一位名校教授,因为从来就没有关注过匾额,所以还对老姚观点提出了质疑。后来,通过电话交流,老姚还和那位教授成了朋友。
老姚的执著,不仅体现在对匾额上,还体现在他生活中的其他爱好。比如,他是个烟不离手的人,跟笔者聊仨小时,能抽两包烟,他从来还只抽骆驼牌香烟。偏爱这种美国烟的人大多都是老北京,老姚也不例外。他祖上是富户,现在地处闹市的双井就是因他家的两口井而得名。
老姚说还有一件事就跟没有烟抽时候一样,“抓耳挠腮”,那就是手头没有书报可读的时候。或许正因为这点,老姚才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收藏家,而更渴望成为一名草根学者。老姚经常去书店买书,一本小说可以从晚上八点一直看到凌晨三四点,“非得看完不可”。外出坐飞机时,到了候机楼他先买本书,旅途两三小时就能看一半。进了宾馆,老姚也不看电视,就到处“抓”东西来看。有时在房间里没找到,老姚便会叫来服务员,让他把不管什么时候的报纸拿两张给他看。“哪怕过期两年的报纸也有的看啊,要是什么都不看,晚上睡觉时总会觉得缺点什么。”老姚从小就喜欢看书。初中毕业后,他去门头沟当煤矿工人,几乎每次回城休息时都要跑去琉璃厂看看,当然也只是看看而已,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收藏意识”。
看了许多书,读过许多历史人物,老姚说自己还是最喜欢诸葛亮。“上中学时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死了,竟掉了眼泪,想他怎么会死了呢?”在老姚办公室里,挂着一副对联,写道:“台谏切批鳞,忠心贯日。”“忠”是他最欣赏诸葛亮的地方,也是他老姚最想坚持的品质。如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发自“公心”。为了公众的利益,哪怕触犯了所谓权威的利益,也在所不辞。“古人还有抬着棺材上朝的呢,那才是真正的忠!”
对博物馆的忠诚与执著,让友人不禁对他说:“你的使命感太强了!”建馆之初,老姚以为通过博物馆门票、纪念品开发能达到收支平衡,以馆养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人意,为了支撑博物馆正常运转,老姚每年要投入几十万元,“积蓄都快全搭了进去”。另外,老姚也不是没有机会挣钱:在博物馆筹建之初,就有人看中了这座四合院,愿出高价购买。此时天津也来人找过老姚四次,承诺在天津无偿提供场地,共建博物馆,如果当时老姚走这条路,会发一笔大财,但老姚拒绝了,因为这有违他的心愿。
老姚觉得,匾额这么丰厚的文化,却不被国家文博部门所重视,让他更感到一种使命感的沉重。他介绍道,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光凭出租每年就能挣100多万元,但他却不愿意如一些民办博物馆一样出租房间。科举匾额博物馆曾经有近二十名工作人员,但是现在正式员工只剩老姚和副馆长贾伟两个人。对此,老姚也很无奈:“如果政府依然没有相关的扶植政策,我也将难以为继。”老姚说这话也不是没有根据,去年5·18世界博物馆日时曾有媒体报道,北京20家注册民办博物馆中,约半数处于“隐姓埋名”的状态,甚至有一部分直接关门大吉。不过,博物馆的优秀品质和老姚的执著感动了高碑店的乡领导,高碑店乡政府下拨50万元资金资助博物馆,使博物馆得以生存。
“由于资金的原因,这座博物馆究竟能走多远,我不敢断言。但只要我干一天,这里的文化氛围就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要让这里成为一片文化净土。”老姚说,自己希望“玩”得纯粹,因为越纯粹的文化越珍贵。
有位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看了匾额博物馆后,对老姚说:“您不要办博物馆了,去教别人怎么办博物馆得了。”事实上,老姚办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已不限于个人的研究,而是要出理论,像古代书院一样出思想。他说,这是收藏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老姚认为,自己的博物馆是“谈不上经济价值”的:还不如一幅名画的价格。不过,老姚看重的是这里凝聚和展现着的中华文化脉、民族精神。“那不是几个价值亿元的元青花能比拟的。”
老姚觉得,少有人真正明了匾额这种艺术形式在现实的社会中的作用,并真正理解他的抱负。他希望能给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建筑重新挂上匾额,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找一个切入点和重要的载体。为此,他曾委托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和陈建功提出建议,甚至还自己给北京一些重要建筑做了挂上匾额的效果图。但是,该建议至今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收藏匾额,藏以致用;研究匾额,经世致用。”这是老姚如今的“匾额观”。他一直盼望着由政府支持的《首届中国匾额文化与匾额学国际研讨会》能顺利在自己的博物馆里举行,让他收藏的六百多方匾额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
老姚说,他提出“匾额学”概念,充其量只是探路者和报信人。“匾额学是个大漏,我无法完全填补,所以期待更多的人共同圆这个‘匾额学’之梦。”他希望,今后匾额不但能成为一门专学,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成为一门“显学”。否则,他只是“独孤求败”而已。
本版摄影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