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档案馆官网
北京档案馆展出18000余件档案;市民现场可以修补老照片
昨天是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对外展出了18709件档案,档案涵盖城市建设、医疗卫生等方面。
参观的市民除了可以参观市档案馆的特藏库、看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档案外,还可以在现场修复老照片、体验修复纸质的档案过程。
20分钟修复老照片
昨天开放日,市档案馆特意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即为预约的市民修复老照片。
一位中年人拿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隐约可以看到几个大人和一个小孩。
中年人说,照片中的小孩是他父亲8岁时的照片。
工作人员将照片扫描进电脑后,通过软件对照片进行修复。20多分钟后,修好的照片被打印出来。
虽然照片上的人物相对模糊,但比旧照要好很多,中年人表示很满意。
工作人员演示修补档案
在档案馆三楼,工作人员现场为市民演示一张纸质档案的修复、装裱过程。
工作人员轻轻地拿起一页泛黄的档案,扣放在平滑的台面上,用毛笔蘸酒精擦拭除菌消毒,再用喷水壶均匀喷水潮润、展平档案。随后,又用排笔在档案背面刷上稀浆糊,并取出一张材质、颜色相近的宣纸,把档案上的破洞修补上后,再覆上一张薄薄的皮纸,用棕刷细细刷匀、赶出气泡。最后,工作人员将修裱完毕的档案上墙“晾干”。
工作人员称,等档案干了,才能下墙、切边、装订。
在现场,有市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修复档案的过程。
特藏库首次对外开放
昨天,市档案馆特藏库首次对外开放,展出了《京张路工撮影》、乾隆“人事调令”等58件珍贵档案。
其中一件档案为“那桐日记”。那桐在是清末重臣,1900年任总理衙门大臣。现存于清华大学中的“清华园”、“清华学堂”匾额,为其亲笔题写。
“日记”内容起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止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完整记录了晚清及民国初年政治、外交、军事及官僚日常生活,为研究晚清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揭秘
1958年
井冈山牌轿车刚试制即停产
1958年6月,北京生产的第一辆被命名为井冈山牌的轿车制成。当日该厂召开了庆祝大会,一张旧照片记录了当年汽车下线后、市民兴奋拍手庆祝的画面。后来,干部和职工全力奋战,只完成了3万多辆。这个车型因未经鉴定,技术不过关,工厂又不具备批量生产轿车的条件,在小批试制后就停止了生产。
1979年
复兴门路口流量最大且畅通
本次解密档案中有不少和交通有关的。其中一份1979年3月16日的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档案写着“复兴门路口的交通量超过西单路口,跃居全市第一,交通仍然畅通无阻”。
档案中还有两张手写表格,详细填写了东单、西单、西四、大北窑、复兴门和阜成门的车流量,路口的自行车是小汽车的7倍以上。
1979年
科协打报告申请摩托车
上世纪80年代初,物资供应相对比较匮乏,那个年代各部门的档案很多都是向上级打报告“要东西”。
1979年,北京市科协只有两辆小车,因经常接送年老体弱的学术报告人及科技进修学院教师,因此,给科委打了份报告,“恳请拨给科协摩托车一辆,做交通专员用车”。(记者林野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