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名师谈艺·杜近芳:京剧传承要“追源溯流”_京剧-旦角-自己的-身段-艺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杜近芳  浏览次数:178
核心提示: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需要极大的心力、体力、毅力,我今年八十有六,仍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上下求索。说起学戏与继承,我有五字体会,当谓“学源不学
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需要极大的心力、体力、毅力,我今年八十有六,仍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上下求索。说起学戏与继承,我有五字体会,当谓“学源不学

  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需要极大的心力、体力、毅力,我今年八十有六,仍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上下求索。

  说起学戏与继承,我有五字体会,当谓“学源不学流”。我12岁拜入王门,跟四大名旦之师王瑶卿先生学习王派,后又得拜梅兰芳先生,实乃殊幸。“学源不学流”,正是王、梅众位先生教戏时对我的要求,也是他们身体力行之准则。

  流是手段,是根据个人条件和理解发展出来的东西。那么“源”是什么?在我看来,其一,源是京剧的“原生态”。我小时候,父亲经常让我背口诀:“生旦净末丑,行行都有九,四十五种怎么开口,四十五种怎么行走。”即京剧的每个行当有九种类型,每个类型又有一种讲法和特性,一共四十五种。就我学旦角来说,青衣与闺门旦、花旦、彩旦等等的身形、步法、指法、演法,我都得明白,而且能严格区分。京剧的规矩、讲究,皆来源于此。

  “源”之二义,是创作的源头,也就是戏情戏理、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创作思想。要分析思考,艺术家是怎么创造角色的,为什么这么创造?有哪些好东西可以为我所用?演一部戏之前,要先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知道它的朝代、年代、政治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的年龄、家庭、性格、身份、受教育程度等,知道了这些源头,才能明白人物为何这样打扮穿戴,唱念做打为何如此运用。王瑶卿先生教我学戏,总是从正面或反面向我提出各种问题,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我自己动脑筋,为的就是让我找到源头。梅兰芳先生鼓励我学习他早年、盛年时的梅派表演艺术,也因那是梅派的源头。1959年国庆十周年,我与张君秋先生、叶盛兰先生合作演出京剧《西厢记》,我演红娘。为了找到这个人物形象的源头,我专门去拜访了荀慧生先生,在荀家待了一整天,荀先生不吝赐教,使我受益匪浅。

  既然众流合于一源,那么多学、多思各流派之长处无疑也是接近京剧艺术源头之美的必要途径。因此,我虽主学王、梅两派,但学戏练功,却不囿于流派,而是兼及尚、程、荀、筱等旦角各派,更旁及生、净、丑等各行当。我曾在赴世界青年艺术节的火车上向程砚秋先生学习发声,我曾是筱翠花先生后台化妆室的常客,不仅学到了筱派化妆之秘钥,更得到筱先生“眼神是勾人灵魂的汤”的教诲。我小时候踩过跷、学各种跟头,还练过花脸的髯口功、丑行的轴杆功……所谓“艺多不压身”。后来在与叶盛兰、袁世海、李少春等艺术大家的合作中,更汲取了他们表演的精妙。现在,我教我的学生时,亦鼓励她们多学、多思,不仅要“学源不学流”,也要“学流溯于源”,这不仅是我自己多年来整理、研究、创作和演出的经验,也是京剧传承之正途。

  在继承的基础上,京剧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京剧现今的所有流派,都是大师们在扎实习得京剧之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回顾我近80年的艺术生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王、入梅、出杜”,一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与艺术风格。总结起来,则是“富于古典神韵的女性美”“富于情感化的声腔美”“富于语汇化的身段美”。京剧的四大名旦都是男性,教我旦角的老师们也几乎是男性,如何以女性的身份表现旦角之美,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要正而不板,清丽而不俗媚,更要体现女性的古典气质。为此,我常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寻求灵感,比如我喜看古画,尤其是古代仕女图、敦煌壁画、观音像等,从绘画的美术造型去体味台上古典美人该有的造型和身段。我爱看《红楼梦》,从曹公笔下那些“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物身上寻找女性的气质与风韵。所幸我创造出的众多女性艺术形象,如纯真俊美的祝英台(《柳荫记》)、爱国刚烈的李香君(《桃花扇》)、亦人亦仙的白素贞(《白蛇传》)等,都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在声腔上,我把复杂感情运用于唱腔表达中,力图脱程式而入生活,将女性之俏丽清新、悱恻缠绵之意寄于行腔吐字之中,结合王派“猴皮筋”“松紧带”之法吐纳收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学唱《祭塔》之时,王瑶卿先生就觉得我入情入境,唱得他心里“闹得慌”,说我有独特之处。有喜欢我的观众说我唱腔的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即同种腔调同等时间内,表达的内涵更多,而且动听,有些观众独爱听我的四平调……我想这与我的追求不无关系。在身段上,我将身段语汇化,可以说,我使出的每一个身段,都有很明确的指向性,一定是我所扮演的这个形象的内心活动的外化,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因为人物的内心视像和心理活动是饱满的,所以身段虽不繁复,在舞台上也没有盲点和空白处。

  如今,中国京剧艺术迎来了新机遇,希望年轻的京剧演员们能狠下心吃苦练功,能静下心学戏磨艺,在舞台表演中“魂要守舍,神要附体”,把生命融入角色,为理想坚韧拼搏。我与张正贵、陆蕾两位同志合作的《杜近芳口述实录》即将出版,这也算是对我八十余载艺术人生的总结,希望给青年一代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一定会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由陆蕾整理)

  杜近芳,1932年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行。师承梅兰芳、王瑶卿,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流派,首创女性京剧旦角的科学发声方法。代表作有《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野猪林》等。曾多次担任出国演出艺术团主演,参与对外艺术交流,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金质奖章、中国金唱片奖、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关键词: 京剧 旦角 自己的 身段 艺术
  • 下一篇:因无聊寻求刺激 男子竟用双面胶频偷寺庙香油钱_香油-寺庙-作案-嫌疑人-平和县
  • 上一篇:少林寺启动研究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少林文化_少林寺-少林-佛教-隋唐-文化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真正大写的“京剧人”_京剧-艺术-来了-戏迷-承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
• 文化评析:京剧“邂逅”连环画,不只是一种“混 • 戏剧名家讲故事·谭元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演出
• 经典剧目需要高水平传承——从张火丁演出《霸王 • 文化评析:用传承和创新铸就京剧辉煌_京剧-戏曲
• 名师谈艺·杜近芳:京剧传承要“追源溯流”_京 • 名师谈艺·杜近芳:京剧传承要“追源溯流”_京
• 名师谈艺·杜近芳:京剧传承要“追源溯流”_京 • 名师谈艺·杜近芳:京剧传承要“追源溯流”_京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