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打春锣_的人-立春-孩子们-成了-形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漆宇勤  浏览次数:419
核心提示:春天到来的标志是立春,赣西乡村的老人们称为“交春”,但孩子们却更关注交春那天打着春锣上门送春的人。打春锣的人并不仅仅只在立春当天送春。他要走的地方太多了
春天到来的标志是立春,赣西乡村的老人们称为“交春”,但孩子们却更关注交春那天打着春锣上门送春的人。打春锣的人并不仅仅只在立春当天送春。他要走的地方太多了

  春天到来的标志是立春,赣西乡村的老人们称为“交春”,但孩子们却更关注交春那天打着春锣上门送春的人。

  打春锣的人并不仅仅只在立春当天送春。他要走的地方太多了,整个镇子以及附近几个村庄,他恨不得将每家每户都走遍。因此,在立春前四五天,送春的人就出发了,由远而近,挨家挨户上门打春锣。

  进得门来,先是“咚咚咚,锵;咚咚咚,锵”,保持节奏敲打一阵小锣鼓,然后双手给主家呈上画着春耕图或者句芒神像的油墨印图,嘴里大声念叨:“春来了!给您送春来了……吉祥顺遂,四季发财!”后面的祝福语拖长了声调,显得别有韵味。孩子们听了几次,便也学会了那种特殊的调子。

  在送上春耕图后,送春的人开始唱了,先将面前的主人家赞颂一遍。此时,主人自然是赶紧敬烟以示酬谢。有时候,主家男人赞到一半,贤惠的女主人端来茶水,这送春的人几乎是前一句话话音未落,嘴里就马上转了调,开始换词赞颂这女主人了。

  这种行为,在赣西乡村称为“见赞”,即见人赞人、见事赞事、见物赞物。据说,春锣艺人差不多都能背诵上百种春锣赞语,随时搬用,脱口而出,潇洒自如,不会怯场。

  这种“见赞”的演唱形式,由于赞扬人、事、物的尽是吉祥语、赞扬语、祝福语,听来顺耳、贴心,增添了新春的喜庆氛围,让人听来很是惬意舒畅,因此受到村民欢迎。

  但是,听者爱听,赞者却未必轻松,他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反应敏捷,能即兴发挥,能现编现唱。这种功力和口才,没有千百次的训练是达不到的。

  不得不说,立春这个春回大地的节气自带着一种让人喜气洋洋的气息。它一到来,风马上就变温柔了,生机和温暖马上就扑进人们的房前屋后。

  听春锣是孩子们永不厌烦的娱乐活动。在立春前几天里,他们几乎是从早到晚跟着送春的人,跑遍整个村子,并且每次都是凑到最前面围成一团,津津有味地听着送春的人配合锣鼓张口就来的赞辞。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孩子们一路打打闹闹,嬉笑顽皮,整个乡村都因此多了许多生机和热闹。

  据说,赣西地区的春锣历史悠久。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古时,赣西地区的农民对季节变化把握得没有那么精准,而且历书只有官宦人家才有,为了不误农事,便推举专人“报春”。报春人将二十四个节气编成口诀,每当寒冬过去,便敲着锣鼓挨家挨户上门,一来表达新春到来的喜悦,二则告诉人们抓紧时间备耕。既然要登门入户,必然要说些吉利话,或者讲些有趣的事。因此报春人大多伶牙俐齿,能说善道。为了把话讲得生动活泼,报春的形式便逐渐演变成节奏明快、语言顺溜,甚至半吟半唱的演唱形式。后又觉得只敲锣太单调,于是配上了鼓,并用黄布带扎好小锣小鼓系在身上。报春的内容也逐渐扩大,不断丰富,既报告农事,又恭贺新春;既道吉话喜,又扬善贬恶;既叙讲轶事,又传达时闻。在唱吟上也逐渐音乐化,最终发展成春锣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即使后来历书普及了,但报春人上门通报“春的消息”的习俗却没有改变。

  其实,送春的人只在立春前的这几天被称为“送春的人”,立春之后,人们也改变了对他的称呼,称他为“打春锣的人”。这种身份的转变,似乎只因立春的节气一过,转瞬之间就完成了。

  而另一种身份的转变也很快完成。打春锣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春锣的人,成了“非遗传承人”。春锣迎春,重新受到村民和市民的青睐,人们盼望着打春锣的人再一次登门唱诵,送春送福。不仅如此,打春锣还走进校园进行传承,登上各种晚会的大雅之堂。

  随之改变的,是打春锣的内容。过去打春锣的人登门后开篇就唱:“一打春锣二拜年,春调春词表赞言。挨家挨户春花笑,鼓点敲亮春满园。”如今,不再局限于“不是春歌我不唱”,甚至不再局限于春节前后的时间了。脱贫攻坚启动了,他们进村入户以春锣形式讲述脱贫故事;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了,他们走街串巷打着春锣宣讲党的政策。赞文明新风、唱改革故事、颂发展成果,这些打春锣的人,成了老百姓身边的全天候播报员,自排自演一段段全新的春锣词,敲打唱诵出全新的时代气象。

  去年国庆,我问一名萍乡春锣非遗传承人:你们这样一年四季都表演的春锣还叫“春锣”吗?他愣了一下,反问我:现在这社会,不是处处新景象、四季有春风吗?每天都有春的消息,每月都是春光明媚,当然可以时时打春锣啦!

 
关键词: 的人 立春 孩子们 成了 形式
  • 下一篇:“宅”生活的文化味道_文化-服务-精神-线上-疫情
  • 上一篇:普及抗疫知识,老年画成为新载体_年画-姑嫂-疫情-美好生活-传统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 • 谁都觉得自己是苏东坡_苏轼-的人-都是-他说-东
•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 • 干部谈读书:打破与外界隔离的壳_调研-苏南-的
• 干部谈读书: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 • 历史正剧能否迎来春天_正剧-历史-历史剧-题材-
• 酒事江湖9·吴亮:酒醒已萧萧_我说-父亲-好像- • 高考作文题里的人文精神_考生-高考-自己的-作文
• 图书馆里可“健身”_图书馆-东莞-的人-看书-读 • 江城的夏天_武汉-的人-夏天-空调-绿豆汤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