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春半花盛踏青时_清明-寒食节-踏青-蹴鞠-寒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夕恺  浏览次数:1053
核心提示: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兼雨水充沛,正是农民耕种的好时节。故而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套《御制耕织全图》,是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兼雨水充沛,正是农民耕种的好时节。故而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套《御制耕织全图》,是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兼雨水充沛,正是农民耕种的好时节。故而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套《御制耕织全图》,是康熙年间焦秉贞奉诏以南宋楼璹《耕织图》为底稿绘制而成。这套图的前三幅依次为“浸种”“耕”和“耙耨”。根据“耕”中抄录的楼璹诗句“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谷雨时节的农事活动。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被作为节日的节气。这个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历载,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是日起,家家都要禁用旧火,只吃冷食,直到新火降临。这便是历史悠久的寒食节。起初,寒食节禁火时间很长,至唐代已缩减为三日。寒食之后便是清明,唐时便将这一天定为迎取新火之日。唐代诗人韦庄就有“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之句。由此,清明便成了寒食节中的小节日。唐代是寒食节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朝廷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假期最长时一度达到七天,堪称唐朝的“黄金周”。此时的寒食节,在保留前代禁火、冷食节俗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郊祭这一重要活动。与此同时,寒食节恰逢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际,又兼长假闲暇,各种郊外踏青、游艺娱乐活动也普及开来。直至北宋时期,寒食节仍是十分重要的官方节日。但到了南宋,由于经济、政治、风俗等综合原因,清明最终取代了寒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方面,清明节摒弃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另一方面又延续了郊祭、踏青、游艺等大部分活动。

【郊祭】

  上坟扫墓、祭奠逝者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有学者指出,早在唐代,由于寒食期间只有到了清明日才能生火,所以人们为了方便焚烧纸钱,便多把祭祀活动放在清明这天。这大概是后人将扫墓与清明直接关联的重要原因。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巨作《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相关的节俗内容。历史学家周宝珠发现,在画卷描绘的诸多店铺中,有一个“王家纸马”铺,店前沿街处摆放着精美的纸扎楼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一章中记载:“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孟氏所述正与绘画内容相吻合,反映了宋代清明祭祀的传统。此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队出行人物,其中二人抬轿,轿子上插着柳条。正好印证了清明戴柳、驱虫辟邪的习俗。清明郊祭的节俗来源于寒食节,古人亦常将二者并称。白居易就有诗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在今天留传下来的书画名作中,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最为感人至深。帖中二诗系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其中一首云:“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作者的不幸经历、困顿处境遭遇到寒食清明的伤感气氛,让人读罢不禁为之动容。综观此帖,诗书相济,情真意切,不愧于“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

  至清代,清明扫墓的习俗早已深入人心。不过,清人的一组俗语图画却耐人寻味。此画曾载清末《图画日报》,全画共两幅:一幅画儿女清明上坟扫墓,另一幅则表现日常孝敬父母。配文曰:“在生买点爹娘吃,寒食清明上啥坟。”图文虽然直白,但道理却意味深长。从古至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加诸多少子女后辈身上?若人人都能做到“在生买点爹娘吃”,清明之日的悲痛与遗憾或许就能减少几分。

【踏青】 

  清明节的基调并非只是伤感。事实上,唐代以来,寒食清明之日,也是人们出游踏青的好时候。杜甫的《清明》就生动描写了万家出游的热闹景象:“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其实在清明之前,还有另外一个传统节日——三月三日上巳节。这一天,人们往往沐浴祓禊,踏青出游。王羲之的不朽名作《兰亭集序》即是记录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的修禊雅集之事。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三月三日出游的场景。全画虽不绘背景,但从人物踏马行进的闲适状态中能够感受到春日踏青的轻松气氛。整个出游行列,前有领队引路,后有仆从环伺,男子装束劲健,女子罗裙绮丽,队伍中更有两匹三花大马,足见虢国夫人身份之尊贵。宋以后,上巳节逐渐消亡,再加上日期与清明相近,上巳踏青也与清明踏青混为一体。据《东京梦华录》所记,清明时节的汴梁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足见清明游玩踏青之盛。

【游乐】 

  清明节俗还包括各种体育游戏活动,诸如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射柳等等。其中,蹴鞠和荡秋千又尤为流行。唐玄宗在《初入秦川路逢寒食》一诗中就写道:“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可见这两项活动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蹴鞠和荡秋千的表现,反映出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蹴鞠是中国古代最悠久的体育活动之一。据说这项运动由黄帝发明。从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可知,蹴鞠在先秦时的齐国已经十分流行。事实上,古人不仅用蹴鞠娱乐,还用来练兵。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就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高峰。在现存的唐三彩中,就有踢球的蹴鞠俑。宋代的铜镜、牙雕、瓷枕等工艺品中也有不少表现蹴鞠活动的作品。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面《蹴鞠纹铜镜》,就表现了男女共同踢球的场面。宋代皇帝中也多有爱蹴鞠者,太祖、徽宗都是其中高手。上海博物馆就藏有一幅钱选临南宋苏汉臣的《宋太祖蹴鞠图》,图中六人环绕而立,太祖以脚颠球,其余人等聚精观看,颇为传神。

  与男子喜蹴鞠相对,秋千则多为女子所爱。李清照在《怨王孙·春暮》中写道:“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在这思君的愁绪中,秋千成为深闺女子最忠诚的陪伴。清代焦秉贞的精良之作《仕女图册》中,就有一幅《秋千图》。作者以中西兼容的方法画一众仕女于园中嬉戏,秋千上的蓝衣女子回眸看向身后两名同伴,兴奋之中略带紧张。画中女性纤腰垂肩,比例修长,是清代仕女画的典型样式。园林建筑略带透视和光影,显示出西法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园中柳条嫩绿,桃花盛开,颇似清明时节的好春景。近代漫画家丰子恺曾作《秋千慵困解罗衣》,取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词意,以画意述诗情,同时又兼怀往事,平淡而悠然的态度洋溢画外。画中杨柳青青,燕儿双飞,大概正是清明前后的好春光。

  清明节是我国历史悠久而意义深远的传统节日。在今岁庚子清明来临之际,我们展卷卧游,欣赏古代书画、器物中的清明图景,既是一次艺术之旅,也是直观、深入了解清明传统文化的契机。

    (作者:孙夕恺,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关键词: 清明 寒食节 踏青 蹴鞠 寒食
  • 下一篇:“楚辞”与“楚歌”_楚辞-诗歌-楚国-屈原-刘邦
  • 上一篇:杜诗治疟考_杜甫-疟疾-髑髅-诗歌-王国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思旧怀人又清明_生命-清明-记忆-他们的-先贤 • 清明说_清明-祭祖-融入-节气-郊游
• 新绿_清明-采茶-新绿-韭菜-春雨 • 庚子年清明_清明-疫情-西雅图-美国-回来
• 艾草青青艾香悠悠_艾草-艾米-清明-放在-圆饼 • 全国哀悼,为了更好地前行_疫情-清明节-祭奠-先
• 梨花风又起清明何妨“云端”寄哀思_祭扫-疫情- • 墙内看花:“云祭扫”清明新风诚心贵意_祭扫-祭
• 《清明上河图》里的中药铺_药铺-香丸-大理-北宋 • 甘肃八旬老人绣22米《清明上河图》_刺绣-庆阳-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