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市场:
  • 入驻机构
  • 学者投稿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国学人生
  • 国学培训
  • 国学万象
  • 机构注册
  • 国学商城:
  • 传统汉服
  • 中正汉服
  • 明品居饰
  • 美容健身
  • 仪礼艺术
  • 民俗特装
  • 海宇天堂
  • 商家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培训 » 要闻 » 正文

西安人城墙下的老匠人: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_匠人-裁缝-手艺-城墙-手艺人-衣服-西安人-百艺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6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号  作者:秋痕  浏览次数:162
核心提示:西安人的城墙下不止西安人的火车,还有那些老匠人们如果说看到西安城墙能一眼千年那么隐藏在城内的匠人就是这千年的魂
西安人的城墙下不止西安人的火车,还有那些老匠人们如果说看到西安城墙能一眼千年那么隐藏在城内的匠人就是这千年的魂
西安人的城墙下不止西安人的火车,还有那些老匠人们
  如果说看到西安城墙能一眼千年
  那么隐藏在城内的匠人就是这千年的魂
  城墙内的西安
  在城墙下逼仄的小巷中
  是古都的味道
  似乎这里古老的味道更浓烈些
  
  儿时
  裁缝铺、木器店、修鞋摊、修自行车摊
  充盈着街头巷尾
  裁缝铺老板吆喝着兼卖布料
  修鞋摊老板低着头一直叮叮当当
  木器店的大叔在门口摆满了案板、擀面杖
  那时候的匠人
  似乎总有着各自独特的面孔
  当然
  还有那随处可见的修自行车摊子
  他们的手指看上去又黑又粗
  以前的东西坏了
  总想着怎么去修
  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样子么?
  西安东新街
  城墙下的古老街道
  随处可见陈旧的招牌
  
  50多岁的王明珍
  开了30多年的裁缝铺
  师从父亲
  算是两代人的“传承”
  那时卖衣服卖得少、做得多
  做衣服都得排队
  特别是过年
  极其讲究置办一身新衣
  
  从前普通人家做衣服都是粗布多
  以唐装、中山装、棉衣为主
  现在呢
  面料主要是真丝、毛料、羊毛绒等等
  客户多是比较讲究的人
  衣服讲究一个合身合体
  
  有时接到活也发愁
  接不到活也发愁
  接到活人手不够
  没活的话门面房租费没有着落
  以前做衣服都得十天半个月的
  现在两天做不出来的话顾客就不要了
  
  如今裁缝铺的行情“塌方式”下滑
  都在网购
  所以裁缝铺很大一部分生意
  是对网购衣服进行加工
  改得更合身而已
  
  目前王明珍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所以没人想要学做衣服了
  孩子不愿意干
  也没有徒弟愿意来学
  “我现在还坚守,一是不会干别的,二是舍不得这手艺。”
  “最大的心愿是能招到徒弟,别丢了这行当。”
  
  在一间厨房大小的门面内
  62岁的罗师傅正专心地修补皮鞋
  罗师傅拿着剪子
  按鞋底剪出小样
  将钉子打入鞋底
  再将多余部分刮下
  最后打磨光滑
  检查后便放在了一边
  罗师傅的店铺朝九晚八
  风雨不辍
  如此已30余个年头
  
  罗师傅说
  年轻时家里穷
  为了混口饭吃跟师傅边学边练
  现在每天的生意一般
  大多是一些回头客
  
  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了
  穿破的鞋大都直接丢掉
  也就不需要这门手艺了
  
  靠这个挣不了钱
  也就是糊口而已
  以前这街上的修鞋铺有七八家
  现在只剩下罗师傅这一家了
  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了
  自己一方面干不动
  也不想干了
  也没想过怎么扩大店铺
  这手艺怕是再过个几年就没有了
  就这样吧!
  
  在东新街旁的一条巷子里
  杨宝林的木器店已传承了四十年
  附近的居民说
  那才是老手艺人
  杨宝林十几岁便开始跟父亲学习木制品制作
  尤其以擅长木旋品
  店内林林总总的木器
  勺子、锅盖、擀面杖
  最多的就是月饼模子
  皆为纯手工制作
  
  木旋品成品精美
  制作过程复杂
  材料选择考究
  用杨宝林的话说
  “一分钱一分货,拿手艺说话”。
  
  杨宝林认为
  现在廉价的机制旋品随处可见
  虽比手工制品要光滑
  但实用性不如手工制品
  是没有“灵魂”的
  比如月饼模子
  机器刻制出来的切面是直的
  自己手工做出来的是斜的
  而且花样百出
  生动鲜活
  一个巴掌大小的月饼模子能卖到300元
  为什么这么贵?
  费功夫啊!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
  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这门手艺也就快“灭绝”了
  曾经有不少徒弟的杨宝林
  没能将“衣钵”传下去
  之前的徒弟无一继承
  坚守容易
  维持难
  西安城墙根下
  小街小巷中
  一些匠人应时而生
  靠着自己的双手
  自己的智慧
  世世代代生存着
  家里的一件衣服
  一双皮鞋
  一把钥匙
  一块案板
  都离不开他们的手艺
  社会与时代的需求
  是他们智慧的来源
  那是儿时的记忆
  也是时代的记忆
  这,就是这座古城的“守艺人”
  作者:张远 
 
关键词: 匠人 裁缝 手艺 城墙 手艺人 衣服 西安人 百艺坊
  • 下一篇:新语:“青椒”成才,多送“雪中炭”_青椒-科研-托举-人才-资助
  • 上一篇:文化评析:创新传播方式民俗文化也能“好玩”起来_传统文化-互联网-游戏-文化-民俗
 
[ 国学培训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国学培训
• 7亿次点赞!这些压箱底的绝活,第一个就被镇住 • 探访陕西“兵马俑”仿制匠人:盼仿制技艺做精做
• 民间艺术揽胜:走街串巷的匠人们_走街串巷-匠人 • 始皇陵铜车马仿制品匠人:盼揭秘千年前“黑科技
• 面塑匠人的雅致人生_面塑-匠人-面团-天津-仕女 • 广汉“陶艺王” 守一种精神做三十年匠人_广汉市
• 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仿古”热潮下迎新生曙光 • 90后锔瓷匠人赵凤林:学艺创业都要沉心静气_器
• 匠人修炼40多年:他刻的木活字比机器刻的还好_ • 匠人王超辉:他刻的木活字 比机器刻的还好看_东

 
推荐图文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时12载创作12生肖壶贺岁_春雷-宜兴-潮州-贺岁-生肖-鼠年-创作-百艺坊
  • 手拉壶大师张瑞端:历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动 形出器成_坯子-纹样-烧制-陶器-陶艺-固安县-泥巴-百艺坊
  • 河北王秀制陶:手随心
推荐国学培训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_苏东坡-的人-是一个-自己的-诗文
  • 古韵新咏:重阳说_重阳-长寿-茱萸-远游-登高
  • 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_水月-影片-在手-诗词-物件
  • 文化只眼: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_戏曲-电影-京剧-武戏-舞台
  • 金台论道: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_保护-古建筑-损毁-转让-价值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_故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保护-筒子
  • 老城区建文化空间,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_空间-文化-城市-居民-社区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_博导-博士生-培养-博士-导师
  • 一字一词捕捉时代风采_字典-新词-新华-修订-增补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_观众-创作-影视剧-名录-酱菜
点击排行
最新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限时抢购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1999-2020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备案、增值电信业务及相关证书:
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辽B2-20200512 ..
辽ICP备2020011636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1202002443号

技术支持:新国学网(大连)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